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科雷氏骨折整复固定方法临床研究
释义

【科雷氏骨折整复固定方法临床研究】
 

科雷氏骨折是指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伸直型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极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占腕部骨折的50%。如治疗不当,常遗留腕、指功能障碍或影响前臂的旋转活动,严重者可造成残废。该骨折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桡骨远端断裂,远断端向背侧或兼外侧移位,桡腕关节面正常的掌倾角及尺偏角变小或呈负角,骨折断端嵌插或重叠,下尺桡关节脱位(前后、上下、内外方向),三角纤维软骨撕裂或尺骨茎突骨折,腕的伸屈肌腱变位,局部血管损伤出血、淤积、肿胀、腕管内压力增大,或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治疗的目标是骨折及合并伤得到完好的复位,达到“骨正筋柔”,并在良好的固定下维持这种状态直到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要达到这一目标,整复与固定是治疗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临床家都注意了整复与固定方法的经验积累与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不懈的探索,但迄今学者们的观点与做法尚不完全一致,有待统一认识,逐步完善整复与固定方法。

整复方法。(1)按中医传统辨证施治。苏宝铭根据骨折移位的长短高低变化,施用牵拉、推按等不同手法,恢复腕部体表位置的正常关系。经X线证实,这种整复方法可以达到恢复局部正常解剖学形态的目的。作者报告200例,复位良好率94.5%。(2)中立位整复法。王广智等结合现代解剖和X线分析,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先“顺势牵引”,然后改为前臂中立位、腕中立位,大力牵引,在拉开断端嵌插重叠后,施用推按、扳提、扣挤等手法,使骨折及合并伤复位。整复过程中,对单纯伸直型配合施用一过性掌屈手法,伸直兼外展型配合一过性掌屈尺偏,伸直内收型配合快速外展卡顶手法;对粉碎骨折施用“双掌抱骨扣挤法”;对骨折线波及桡腕关节面而骨块移位者,施用牵引下腕中立位为中心小范围环转手法以“模造”关节面。最后以“摩捋”法理顺肌腱以达“骨正筋柔”目的。这种整复法借助中立位下内外力的平衡,使大多数骨折及合并伤得到满意的复位。(3)掌屈尺偏整复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总结出来的整复法。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捏住骨折部,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方先之等,1966)。对粉碎骨折也采用了“使腕掌屈尺偏以纠正侧方移位”(1985)。其基本手法是在牵引下用推按端提或猛抖,使腕掌屈尺偏获得复位。因该法早已被写进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影响深广。但因施用不当可造成不良后果,故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张会来等分析认为,该法可因断端嵌插未解脱而强行掌屈按压,可产生医源性损伤。李尔年等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其缺点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利用屈腕不能纠正骨折远端的前后移位;过早的屈腕必然造成骨折远端掌侧缘的嵌插;用尺偏纠正桡偏,必受尺骨远端的阻挡;掌屈尺偏复位法对斜面骨折更为不利,可使骨折移位更加复杂化;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后期产生畸形的原因,多是由于不正确的暴力掌屈造成了骺板的损伤所致。临床实践证明,掌屈尺偏复位法应用不当确实存在上述弊端,应引起重视。必须在断端嵌插充分牵开的前提下施用掌屈尺偏手法,以减少不良效果的发生。(4)针对骨折移位分步整复法。李尔年等在分析了“掌屈尺偏整复法”的不合理之后,提出了分步整复法,即:“牵引-纠正桡侧移位-纠正掌背侧移位-纠正掌成角-叩挤下尺桡关节-理筋”6个步骤。认为粉碎骨折应辨证施法,只要桡腕关节面平整,掌斜角好,即可看作是满意的复位。这种分步稳妥的整复方法有其优点,值得仿效。(5)折顶整复法。一些学者把整复长骨干骨折的“折顶”手法用于整复科雷氏骨折,即在牵引下,加大掌侧成角,然后迅速反折并掌屈尺偏。这一方法用于该骨折有其明显的危险性,故有的学者告诫:折角不得太大,以免损伤桡动脉。显然,折角过大,还必然损伤腕掌侧的肌腱等。(6)其他整复法。有人采用大力牵引下加旋转的手法,认为该手法在纠正重叠和背桡侧移位的同时,纠正远断端的旋转移位。这一方法对远端旋转移位大的骨折,无疑是合理、有效的,但还必须与推按等手法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最近有人对整复不满意的骨折,采用小针刀撬拨的方法纠正断端的移位,这一方法是侵入性的,有额外损伤及感染之虞,只在特殊情况下施用。最近有人用上肢骨折整复器治疗,但功能尚不齐全,仍需手法配合。

固定方法。(1)掌屈尺偏固定法。这种固定法目前采用者众多。即用塑形夹板或石膏将腕关节固定在掌屈尺偏位,前臂中立位或旋前或旋后位,意图在于借固定力控制断端移位并维持桡腕关节面的掌倾尺偏角。许多学者已注意到了这种固定方法的不合理性,刘润田早在1965年就指出:精确复位后,不必过度屈腕及使腕部倾向尺侧,因复位后即不易再移位。苏宝铭深入分析了掌屈尺偏固定的缺点,认为掌屈尺偏固定,腕关节的伸屈肌力失去了平衡,由于背侧肌肉过紧,便可造成桡骨远端掌倾角反而变小,甚至变为负角。还能引起骨折的两端互相嵌插,因桡骨远端缩短而影响下尺桡关节的正常关系。还分析了该法固定不能保持尺偏角的理由。叶根茂、刘献祥曾先后报导了科雷氏骨折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的病例,认为发病原因与掌屈尺偏固定有直接关系,及时改为中立位固定后症状即可消失。刘氏指出:只要复位理想,手腕可置中立位,无需将腕置掌屈尺偏位。牛洪涛等则认为:固定腕关节的掌倾角度.10°~15°较为合理,屈曲度越大,腕管间隙内液压力越大,压力达6.7kPa汞柱时,手的感觉和运动可完全丧失。腕关节屈曲30°~40°范围是关键性极限;腕关节过度掌屈,改变了伸肌腱的张力,严重影响术后功能锻炼,给愈合带来诸多麻烦,手指麻木、感觉和运动障碍,肿胀多日不消,末稍循环欠佳。这些论断,都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2)直夹板半超关节固定。不少学者用4块直夹板固定,桡、背侧板超腕关节,掌、尺侧板不超腕,夹板下加压垫,控制骨折移位倾向。这种固定法简单易行,较掌屈尺偏固定为优,腕有一定范围的掌屈尺偏运动,有利于维持掌倾尺偏角。但愈合后往往产生腕背伸功能受限,造成功能恢复期的延长。(3)中立位不超腕固定。“前臂中立位,腕中立位,不固定腕关节,骨折端移位倾向由夹板下平方压垫控制”,这是王广智等采取的固定原则。他们用4块小夹板(竹板),按腕中立位形态将夹板远端塑成一定曲度使之“合体”,放置时不超腕关节。认为这样的固定既可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又可保持腕关节在中立位状态下有一定的活动度,但不至于重复受伤机制,基本上保持了腕及前臂的内在动力平衡。实践证明,这样的固定断端稳定、感觉舒适,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齐头并进,并发症与后遗症少。(4)其他固定法。孙叙理用背侧单夹板超关节固定,徐国洪用1块夹板置于掌侧固定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均认为单夹板优于4块夹板固定。彭连纲用一块硬纸板塑成“船头形”置腕背侧固定腕屈曲45°位。西医传统的石膏固定腕掌屈尺偏位的方法,目前仍有人采用。

综上所述,科雷氏骨折的整复固定,迄今学者们在认识与做法上极不一致。今后的发展,整复方面,一是“欲合先离”的整复总原则会倍受重视,将充分注意整复手法中“拔伸牵引”的有效性,只要断端的嵌插重叠被拉开,就为骨折复位扫清了障碍,给其他整复手法奠定了基础。已施用的“顺势牵引”、“旋转牵引”、“摇摆牵引”会被广泛采用。断端嵌插拉不开而强行掌屈尺偏推按整复法的弊端,在实践中会逐渐被深入认识。二是使骨折复位的其他手法,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增多,在仔细分析病情基础上的“辨证施法”、中立位“推按扳提”、“合掌扣挤”、“捋骨顺筋”等有效的手法将继续发挥其作用。此外,许多新的方法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会在实践中出现,功能较齐全的整复器械将会问世。固定方面,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只要复位好,断端不易再移位,因此,腕中立位塑形小夹板不超关节固定、直夹板半超关节固定、腕中立位硬纸板固定的方法,将仍作为主要的固定方法继续应用(固定松紧度必须恰当!)。单用一块夹板固定,应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原移位大、合并伤多的骨折,其固定力有不足之嫌。显然,塑形夹板或石膏将腕固定在极度掌屈尺偏位的方法,随着人们对其弊端的深入认识而应用者将渐少,但要纠正多年形成的“习惯性”,还需要时间。传统使用的固定材料,如竹板、木板、杉树皮、硬纸板等,因其具有取材方便、可塑性好、价格便宜等优点,将被继续应用。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合乎要求的新型固定材料将会生产出来。

【参考文献】:

1 杨明.折顶端提法整复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3,12:185

2 苏宝铭.桡骨远端骨折的辨证论治(附200例疗效报告),中医骨伤科杂志,1987,3(3):13

3 何丰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73例观察,中国骨伤,1989,3:31

4 李尔年,等.科雷氏骨折治疗及意外情况处理,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9,5(4):43

5 牛洪涛,等.桡骨Colles骨折的生物力学改变及徒手整复外固定治疗方法之我见,中国骨伤,1989,4:29

6 王广智.谈谈骨折整复中拔伸手法的作用及操作技巧,中国骨伤,1990,2:14

7 张会来,等.谈科雷氏骨折手法复位中易出现的问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1,7(5):25

8 王广智,等.409例桡骨远端骨折X线分析及对整复与固定的指导意义,济宁医学院学报,1991,14(3):24

9 刘献祥,等.Colles骨折并急性腕管综合征临床诊治,中医正骨,1991,3(2):10

10 段西峰,等.上肢骨折整复器治疗Colles骨折102例疗效观察,中医正骨,1992,4(1):27

(山东济宁医学院骨伤科王广智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