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磷肥合理施用
释义

【磷肥合理施用】
 

一般认为,合理施磷的研究至少应包括:(1)根据不同磷肥品种农学鹅的合理施肥;(2)根据土壤性质及其肥力特性的合理施肥;(3)根据不同作物及其营养特性的合理施肥。

土壤对磷的吸持 土壤中铁铝和锰的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粘土矿物和碳酸钙等具有强烈吸持磷的特性。土壤吸持(固定)磷的过程包括多种化学的、物理化学的过程,如包蔽、化学键合、胶体结合及阴离子吸附包括由静电力引起的非专性吸附和配位体交换引起的专性吸附。一些学者还提出了许多描述土壤磷吸附的数学模型。由于模型考虑了磷素浓度、H+浓度、时间等重要参数,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能解释为什么吸附的磷随时间的延长有效性下降,以及闭蓄态磷形成的可能机理。而沉淀说则认为外源磷进入土壤之所以被吸持是因为磷与土壤中的铁、铝、钙及某些重金性(Zn、Cd)等化合物形成的难溶性沉淀。但土壤是非常复杂的开放体系,沉淀说的应用遇到了不少困难。吸持的磷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是磷的释放。主要机制是吸持磷的解吸(主要是竞争吸附和配位体交换)和溶解。

磷肥大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1957年,Chang和Jackson首资助系统地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法后,磷肥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过去的研究表明,磷肥在土壤中有两个转化体系:在石灰性和碱性土壤上,主要转变为Ca-P;在酸性土壤中,主要转化为Al-P和Fe-P。后研究表明,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远如此简单。尹金来(1989)的研究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中施入水溶性磷肥后,短期内(3个月)主要转变为FeP、Al-P及NH4Cl溶性磷。

由于Chang-Jackson法把溶解性和有效性都极不相同的Ca-P划归一类,致使它的应用,尤其是在石灰性土壤上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此,蒋柏藩、顾益初(1990)提出了新的土壤无机磷分给体系。相对于Chang-Jackson无机磷分级体系,这一体系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将Ca-P按有效性进一步分为Ca2-P、Ca-P和Ca10-P;(2)CF Fe-P的提取改用NaOHN2CO3混合提取剂,解决了Chang-Jackson法在石灰性土壤上对Fe-P提取量过低,与实际不符的矛盾,从而改善了Fe-P和O-P的提取。

涂书新(1991)应用蒋一顾新体系,结合生物试验、室内恒温恒湿培养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对过磷酸钙在江汉平原灰潮土上的形态转化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2-P是最有效的磷源,Fe-P和Ca10-P是植物难以利用的磷泊。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在120d内主要由水溶性的C2-P向缓效的Fe-P、Ca8-P、Al-P转化,向无效的Ca10-P和O-P转化并不明显。结果表明,磷肥在石灰性土壤转化的实质是速效磷的缓效化过程。

对不同磷肥品种作物有效性的认识 W.Werner(1978)在巴西砖红壤上施用不同品种的磷肥表明,施用三重过磷酸钙比施用烧结磷酸盐所测得的有效磷浓度要低得多。两者间磷浓度差异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从22%增加到39%。施用钙镁磷肥测得的有效磷也比三重过磷酸钙高。Ю.M.Бeэугдaя等(1986)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石灰的土壤上,作为基肥连续施用水溶性磷肥(磷酸铵、过磷酸钙)和枸溶性磷肥(脱氟磷肥、熔溶镁磷肥、钢潭磷肥),4个轮作周期(16年)的实际增产效果是相同的。但在不施石灰的土壤上,4个轮作周期(16年)合计,与单施NK肥相比,施用枸溶性磷肥增产82%,而施水溶性磷肥仅增产62%。另外,水溶性磷酸盐对作物的肥效并不总是优于非水溶性磷肥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磷矿粉的肥效,提出了部分酸化(或溶解)的办法,即生产所谓的节酸磷肥。

土壤磷肥力测定与合理施磷 内容包括土壤有效磷的测定与评价及磷肥施用量预测两个方面。

1.土壤有效磷测定与评价的研究是合理施磷最关键的一步。概括起来,方法可分为(1)生物法(植物吸收法),(2)同位素法(如Ap值),(3)土壤化学法(如Olsen法、Bray法),(4)物理化学法(如E值、EUF法、等温吸附参数、树脂交换磷)。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土壤化学理论、吸附理论研究的深入,土壤有效磷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提取法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从土壤化学的角度来看,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壤,要求选用的方法在理论上能与土壤的多种化学行为相适应。

Olsen-P和Bray-P的机理已有明确认识。作为土壤速效磷测定的化学方法,因其简单易行而广泛用于生产。不过,许多研究也表明这类指标值受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不同性质的大土类间和同种土壤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最佳生长所需的临界指标可能大不一样。此外,这类方法测定的磷,往往不能代表土壤中实际的有效磷量。在生产上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土壤磷的吸附解吸过程是比磷的土壤化学过程更为重要的过程。土壤磷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描述。据此,已提出许多用于描述土壤磷肥力的方法,这些方法将代替生物法和同位素法作为校正选择化学法的标准。

2.磷肥施用量确定的研究(推荐施肥研究或称测土施肥研究)。从文献上反映的磷肥用量预测法主要有(1)丰缺指标法,(2)目标产量法,(3)田间肥料效应函数法,(4)吸附饱和法,(5)磷肥指数法,其中前3个方法应用较广,相对较为成熟,而吸附饱和法和磷肥指数法是近年来引人注目并与磷肥施用相关最为密切的方法。(1)吸附饱和法。70年代初,Fok和Kamprath(1970)提出用磷的吸附等温线技术预测土壤需磷量。基本原理是:作物生需要土壤溶液保持一定的磷浓度,对大多数作物而言,这一浓度为0.2~0.3μgP/ml,水稻为0.1、中麦为0.3、大麦0.6~0.7、莴苣为0.4、甘薯为0.1、玉米为0.06μgP/ml(Fox,1974),通过篱用磷肥来调节土壤对磷吸附解有的动力学平衡过程,可使土壤溶液磷的深度达到作物所南非的最佳水平。因此,达到最佳浓度时土吉磷的吸附量即可作为土壤需磷性的最度。(2)磷肥指数法。由Y.S.Lee(1977产称提出,中国陈尚瑾与杨铮(1981),傅明华(1984),何文寿(1990)报道了此法应用的研究。基本原理是:速效磷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固定,而另一部分仍保持速效状态。对于某种土壤,加入一定量磷肥,其可撮的速效磷比数称为磷肥回收量(用R代表),它是一个常数。

磷肥合理施用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1)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问题是合理施用磷肥理论和实践的关键,围绕这一问题,应加强应用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一种是土壤化学途径,这方面应加强应用蒋一顾新新近提出的无机磷分级体系,以探讨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等。另一种日土壤磷吸附解吸的途径。(2)继续开展磷素肥力测定方法的研究。今后的研究可从研究土壤磷素养分生物有效性及土壤磷吸附解吸理论的角度出发,筛选出更能反映土壤磷素肥力,且与植物吸磷量相关更好的测定方法来。同时,重视缓效磷指标的研究。(3)重视缓效磷肥的研究应用工作。由于土壤速效磷的迅速吸持——磷的缓效化,用于制造水溶性磷肥的成本一般较高和中国磷矿资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缓效性磷肥,尤其是节酸磷肥的研究、应用是十分必要的。(4)开展耐低磷作物品种选育的研究工作。(5)继续完善各种磷肥施用最预见测法包括长期预测法的研究,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

(湖北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涂书新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9: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