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气功偏差
释义

【气功偏差】
 

气功是一种身心并练的锻炼方法。在练功过程中,部分练功者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其主要表现可分为躯体性的和精神性的两方面。前者如气滞、气乱行等感觉异常及心悸、腹胀、遗精等多系统生理机能的失调,后者包括感觉障碍(幻觉等)、注意障碍、妄想、情感障碍甚至类似精神分裂症发作的一些表现。当这些异常反应严重影响练功者的正常生活,且不经医治不能缓解时,便称之为气功偏差。对气功偏差现象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气功学科及人体科学的发展,也可为研究精神病的发病机理提出新的思路;作为一种较特异的文化现象,它也可成为民俗学甚至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极有价值的课题。

在古代,由于气功传承范围和形式的局限性,气功古籍中类似气功偏差的描述比较少见。古人从医学角度论述气功偏差较完备者首推清代张璐,其《张氏医通》设走火入魔专题,对修行、坐禅所致精神异常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阐发甚精。

1950年,上海市卫生局曾组织部分气功师讨论气功锻炼出偏的问题,将出偏的内涵主要定义为胸闷、憋气等生理功能的失调。1959年,周潜川著《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首次专门论述了气功偏差现象。自1979年开始,气功疗法逐渐在全国普及,因练气功出现气功偏差的现象也引起医务界及心理学界的关注。

对气功偏差的诊断,国内尚未有统一的观点。单怀海、魏良玉等采用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等诊查方法,观察近百例因气功偏差而求诊的练功者,发现大多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癔症和混合神经症的表现。张燕玲从临床角度认为气功偏差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精神的及生理的异常,属于精神病的范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将乱动不止、气感乱行、走泄、病情加重及惊功和入魔等练功反应,称之为练功偏差。部分气功界人士承认气功偏差现象,但认为医学界对偏差的诊断有扩大化倾向,其中陆流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认为:气功偏差是指功夫性偏差,没有功夫也就谈不上偏差,决非一般修炼者所能有的。气功初学者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一是由于意念运用不当,影响气机或产生幻觉,引起不适;二是气行攻病而产生的翻病现象;三是修为不得法,如一知半解或急于求成等原因致生诸般不和,这些练功产生的现象不能与偏差混为一谈。陆流指出:走火入魔属于气功修炼中的翻病现象,也是初步练功者因功理性攻病而引致的精神性疾病的一种发病现象。走火是指炼功中火热之气道行乱窜的反常现象,入魔则是指初学者患有或潜伏有精神问题而发作的一种迷乱现象。鉴于效应与偏差的难以区别,柳培生等还提出外气测查以判断是否出偏的方法。也有部分气功家明确反对气功偏差的提法,甚至否定气功有偏差。严新认为:气功没有副作用,练功没有偏差。有些大的气功反应实际上是气功治病反应,所谓走火入魔是一种功能态,不是偏差。沈昌指出:炼气功不会出偏,人们之所以认为存在偏差,是对气功反应没有透彻的认识。

有些学者已注意到,对气功偏差认识分歧的部分原因是现代医学概念和气功学术语未能统一的缘故。徐洪涛、吕广君指出:气功偏差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加之一种表现有多种称谓,或一种称谓又表示几种不同的临床类型,这给科研及交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他们建议引入“气功综合征”的概念,以利于把医疗气功纳入现代医学体系。

对气功偏差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1)练功不当,包括功法选择不当、多种功法同练、急于求成等;(2)对练功效应或气功练功退病现象缺乏认识,出现反应后或害怕或追求或自以为出偏;(3)缺乏明师指点。单怀海等报道,70%以上的偏差症患者都是因盲目自练导致的;(4)练功者的个性心理特点有易出偏倾向。张宏堡等指出,一半以上的出偏者是因其采用的功法与其性格类型不适应而造成的。

许多报道资料表明,绝大多数气功偏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纠正。气功同样是主要的纠偏方法。周潜川将它分为内景导引和外景导引两种,并提出对气机凝聚等偏差现象的较详细的手法纠偏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卷》对内气不止、走泄等介绍了自我拍打、按摩及调整呼吸等纠偏法。自1988年始,《气功》杂志等有关刊物专门辟设“气功偏差与纠偏”栏目,气功界及医学气功界许多学者撰文介绍应用自我导引、外气调理、针灸、点穴按摩及中药辨证施治等方法纠偏的经验。这些方法种类较多,但一般原则相同:(1)强调松静自然;(2)正确理解功态反应。陆流、莫文丹等指出:方法和观点的纠正即是偏差的纠正;魏良玉、张燕玲等认为,偏差症可按精神病对症治疗,通过对一些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较严重的偏差症患者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等精神病对症治疗,表明西药治疗在一定范围内较之单纯气功纠偏更具优越性;马济人等指出,对部分病痛明显的出偏者,纠偏治疗过程,必须停止练功或改练基础功法。

北京西苑医院气功科等有关单位的部分病例材料表明,极少数异常反应或症状较难调治,有的甚至持续数年。对这类在练功过程中出现严重异常反应的发生机理,医学气功界也存在不同意见。周潜川认为气功纠偏须以占得先机为要,久则变生诸端,纠正不易。陆流认为其中部分病例纠治较难是因其练功前即有精神病迹象,气功只是诱发或加重患者原有的症状。陆流还提出“心理性功偏症”的概念,用以指那些因对正常的气功反应缺乏认识或个性心理有缺陷而自认为出偏者,难调治性偏差大多属于此类。也有人认为,这类患者中大多数不能称为气功偏差,其异常反应的产生有着人格基础或环境因素,纠正或治疗其所谓偏差,实质上涉及到改变其人格状态以及环境诸因素的配合等,这是相当困难的。同时,由于许多功法直接或间接脱胎于佛家的或道家的修炼方法,有些异常反应的产生有其渊远的文化背景联系,故单纯以气功调理或药物治疗殊难奏效。

气功偏差可以避免,这是气功界较一致的观点。为安全起见,绝大多数功派的均建议精神分裂症、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癫痫等疾病患者禁练或慎练,并对练功环境、时间、准备活动及惊功处理有具体要求。林中鹏等均在其气功学著作中对健身类气功的练功注意事项有详细阐述。张天戈等提出防治偏差的重要原则为:一是用现代科学观点,宣传讲解气功反应,引导练功者正确认识;二是医疗气功要遵循辨证选功原则,注意练好基础功法。至于功至较深境界所出现的种种可喜可爱、惊人骇人的现象,严新、王力平、张义尚等均肯定有这种功境反应。如何对待这些反应,他们的观点基本相同,主要有两点,一是定心不动,不随缘转,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二是注重修德,注重正心正念的把持,切不可起对抗心、恐惧心、欢喜心等,同时需深切了解天地人三才一贯、人身与自然息息相通之理,正确对待。陆流还指出,为了防止那些隐性个性及心理不健全者学功出现偏差,可以进行学功前测查,但这必须由相当有功夫的气功师进行。

气功偏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功疗法的普及,如何防偏纠偏将是气功界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同时,由于偏差现象的特殊性,将会吸引部分医学家尤其是精神病学家参加研究工作,从而逐步形成对气功偏差现象的统一性认识。气功偏差实际上属于气功反应范畴,如果能从现代精神医学、心理学、传统气功学及人体科学诸方面综合性地、不带偏见地加以考察,或许能找到解开气功治病机制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周潜川.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1959,220

2 马济人.中国气功学,1983,254

3 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1988,25

4 魏良玉,等.练功偏差躯体和精神障碍研究气功,1990,1:10~13

5 陆流.气功医术知识揭秘,1991,160

6 徐洪涛,吕广君.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35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吕广君、蔡俊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9: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