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高原训练
释义

【高原训练】
 

拼译:altitude training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运动竞技水平发展很快,运动成绩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加大训练量方面已作了很大的努力,于是开始着重于提高训练的难度,旨在给予机体以更强烈的刺激,试图挖掘人体的最大潜力。高原训练就是基于这种设想所发展起来的一种训练方法。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民主德国的科研人员根据人对高原低氧环境能产生适应的认识,观察到通过运动锻炼所获得的适应尤佳。于是,发明了利用高原地理条件增强运动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进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办法,对提高运动成绩,尤其是对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产生了促进作用。高原训练从此逐步得到开展。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前,由于主办地在高原,海拔2240m多数想取得奖牌的国家都寻找高原进行适应准备,这样在60年代出现了高原训练的高潮。中国从60年代初期,即对长跑运动员进行了高原训练,近年来发展到足球、游泳、自行车、竞走等项目。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两种负荷:一种是运动缺氧的负荷,另一种是高原缺氧的负荷。这两种负荷的相加,对人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人体为适应这种刺激所,便大大地调动了身体的机能潜力。也可以认为高原训练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化训练。

国家体委科研所(1973)对中长跑运动员经过3个月冬训后,测得最大摄氧能力增长5%,肺活量增长7%,最大肺通气量增长13%~20%,极限负荷作功数增长4%~5%,呼吸商增长7%,这些都表明高原训练对提高呼吸系统功能有积极作用。

翁庆章等近几年对中国参加亚运会、奥运会的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时所作的机能测试发现,高原缺氧能促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提高了身体输氧能力;发现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离解的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从血红蛋白在高原训练后的回升超出训练前且多数可持续2周以上,亦说明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价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如国家游泳队员通过高原训练可见到心室的厚度增加,即心室力量增强;在心脏泵功能方面,心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增大;在排血效能方面,左室小轴缩短率增大等,这些均意味着心脏储备力增加,有承受更大负荷的潜力。若高原训练得当,则在3~4周间所造成的生理效应,在平原要训练3个月才能见到。若高原训练不当或训练量过大或不足,则机能要下降或停滞。运动员在高原作接近极量运动时,血乳酸值比平原几乎高1倍,最高可到达20mmol,可以提高肌肉耐受高乳酸的能力,对于运动时间持续在1~2min左右,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速度耐力性项目的运动也有明显好处。在高原作血乳酸测试中,在同样负荷条件下,如血乳酸值逐周下降,则意味着身体逐渐适应缺氧,动用有氧代谢的能力提高了。

Mizuno(1990)观察10名在高原两周(居住在2100m,训练在2700m)后的越野滑雪运动员,用针刺活检直接测肌肉缓冲能力,见到腓肠肌和肱三头肌均提高6%,并且与跑台运动时间的改善有高度相关(r=0.83)。

高原缺氧也有促使体内EPO(erythropoietin,红细胞生成素)增长的作用。Roberts(1992)称EPO可以增加原始的细胞并促使进化为红细胞,提高红细胞发育的速率,提早释放组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他对7名世界水平的男游泳运动员,在2225m高原训练3周时测试了EPO,在高原的平均值为18.4±2.3U·1-1,明显高于高原训练之后在平原的平均值14.2±1.1U·1-1。他测得EPO的升高要比组织红细胞的升高要早2~4天。并指出EPO和组织红细胞的相互关系均受作用于血中的激素、儿茶酚胺及雄性类固醇的影响,这些都已见诸作用于红细胞的产生。

Fischer(1992)在为期23d的1850m高原训练中,测得36名德国优秀划船运动员的17酮类固醇(17-ks),在第1周末直至高原训练结束都有显著增加,说明高原训练对睾酮的代谢有影响。但也观察到在进行较高强度的运动等,17酮类固醇与17羟类固醇的比值下降,被认为是内源性雄激素类固醇的产生向皮质醇方面转移。此外,动物实验也证明,经低氧适应加运动锻炼后,在生理代谢和结构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大鼠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肉对能量利用的效率提高,氧化酶的活性升高,骨骼肌毛细血管数增加,肌纤维的相对表面积密度增加,在超微结构上可以见到肌纤维中的线粒体增多等。

高原训练的优点在理论上虽已被认可,但是在实际运用上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其中某些因素掌握不好,也会导致失败。要使高原训练取得一定效果,必须处理好下列8个有关的因素:即训练地点的海拔高度、训练的持续时间、强度、至比赛的时间间隔、保持的时间、高原训练前后的负荷结构、如何提高再次高原训练的效果及高原训练的辅助训练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3种因素,其中最难掌握的是适当的强度。要到达适当的强度,除了教练的经验及运动员的感受和反应,重要的仍在于科学测试及其从反馈信息中对强度的控制。

近几年来,在机能评定方面,翁庆章经过实际测试和筛选,认为通过监测血乳酸、血尿素氮、超声心动图、最大摄氧量、尿蛋白和血红蛋白等,可以有效的监测高原训练的负荷并使之达到最佳化。其中监测血乳酸在应用中更为有效和方便。在周期性项目中,血乳酸值与负荷强度呈线性关系,它在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运动中能量代谢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反映中心循环输氧至运动肌肉的功能,也显示了肌肉利用氧量的外周能力。

高原训练最佳的高度是多少。研究表明1760m是最低的启始高度,在这一高度上血红蛋白、红细胞等开始明显增加。为了获得充分的缺氧刺激及其适应,运动员应在1760m以上的高度上进行训练。但是高度愈高,能进行的训练量则愈减少。高原训练理想的高度的要求是:在此高度上训练量比之平原不要减得太少,而又能达到适应和提高机体耐受缺氧能力的要求。目前国际上采取的高度多在1400m至2700m之间,并认为最佳高度为海拔2000m至2200m左右。云南昆明海拔1890m,青海西宁2260m,贵州六盘山1840m,新疆天池1950m,都是适宜进行高原训练的好地方。

近几年,中国游泳队从高原训练中获得的好处,可以在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身体机能测试中得到验证。目前已把高原训练列为重大比赛前的必修课程。而且逐渐投到高原训练的项目有中长跑、竞走、自行车、滑冰、划船和足球等,有方兴末艾之势。

【参考文献】:

1 翁庆章,等.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3):155~161

2 Mizuno M.J.Appl.Physio1,,1990,68(2):496~502

3 Fischer H C.Int.J.Sports Med.,1992,13(1):15~20

4 Roberts D.Int.J.Sports Med.,1992,13:92.

(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翁庆章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9 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