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西洋参病害 |
释义 | 【西洋参病害】 拼译:diseases of Panax quinquefolium 病害是世界西洋参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1930年H.H.Whetzel等报道,美国由于病害严重,参根产量只有应有产量的15%~30%,严重者完全无收。在前苏联、日本、朝鲜和中国西洋参病害也相当严重。可以说,凡种植西洋参的地方均存在病害问题。 1990年,Ⅰ.Hanai就有日本人参发生疫病的报道。S.Hori(1904)确定其病原物为恶疫霉。1912年,H.H.Whetzel等发表《西洋参病害及其防治》一文,其中列出主要为害地上部的“疫病”7种,包括黑斑病、疫病、炭疽病、盘多毛孢炭疽、纸叶斑(叶片缺水所致)、低温下喷波尔多液的药害及幼苗猝倒病(1904年Van Hook认为由Rhizoctonia sp.所致,Whetzel认为可能还与恶疫霉及Pythium debaryanum有关)。Whetzel列出的五种根腐病为锈腐、腐蚀性升华物伤害、细菌性软腐、白腐、黑腐等。此外还有笋顶孢萎蔫病、枯萎病及线虫性瘤肿病等等。在上文中他首次提出了西洋参病害的系统防治措施,包括喷药、土壤消毒、合理施肥和排水等。这一开创性工作成为以后80年间西洋参病害研究和防治的基础。迄今世界已报道的西洋参病害超过30种,除上述者外,还包括白粉病、灰霉病、斑枯病、矮化病(MLO)、坏死病(MLO)、锈病及两种寄生性种子植物:列当和菟丝子等。西洋参与人参、三七等为同属不同种的植物,有许多共同的病害和病原物。对西洋参来说,最重要的病害为以锈腐病为代表的根腐病,以黑斑病为代表的地上部病害,及地上、地下部都为害的疫病。抓好这几类病害的防治,其他病害常常可以兼治。丝核菌、某些疫霉和腐霉的种,为害幼苗根茎交接部位,引起幼苗立枯、苗腐或倒地死亡,有时统称为猝倒病(J.Proctor,1984),主要在土壤结构不良、过湿和低温时发生。根腐病是西洋参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降低有效成份总皂甙等的含量(白容霖等,1989)。Hilbebrand(1935)和周宗璜等(1964)报道,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中国吉林Ramularia spp.为引起西洋参和人参锈腐病的病原。Ohh(1981)报道,朝鲜人参根腐病系由Fusarium sp.和Cylindroearpon sp.所引起。Matuo等(1972)也曾有F.solani f.sp.pisi在日本引起人参根腐病的报道。yu(1987)则认为F.soalni f.sp.panacis部分地与人参根腐病有关。吴寿兴认为引起西洋参锈腐病的病原为Cylindrocarpon panacicola,其次为C.destructans。由于C.destructans为一寄主范围很广的种,Matuo等(1984)建议将寄生人参上的此种菌称为C.destructans f.sp.panacis。刘梅娟等(1984)、yu(1987)分别将人参(吉林)和大叶三七(朝鲜)锈腐病的病原鉴定为C.destructans(=Nectria ridicicola)。张天宇等(1991)从陕西秦巴山区西洋参种子、病根和床土中分离到8种Cylindrocarpon spp.,经接种证明C.destructans致病力最强,在当地数量上亦占优势;C.obtusisporum、C.vaginae和C.victoriae对参根有一定致病性,但在自然情况下所占份额较小。对根腐病病原物报道的不一致,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情况可能不同,更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世界各地标样在统一条件下进行比较鉴定,和不同作者对同一病原物采用名称的不同所造成的。在数种西洋参根腐病中,无疑以柱孢属(Cylindrocarpon)真菌引起的锈腐病分布最普遍,为害最严重,是防治和研究的重点。Cylindrocarpon spp.和Fusarium solani均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土壤一旦染菌很难根除。Cylindrocarpon spp.还可通过种子传播。据张天宇等(1992)的研究,病菌在西洋参红果期从植株内部进入未成熟的种子。初采收种子的带菌率虽然不高,但在种子后熟、催芽处理过程中迅速蔓延,3个月内使大部分种子带菌。人参链格孢可侵染人参、西洋参等人参属多种植物,引致黑斑病。王崇仁等(1986)报道,人参黑斑病可使参根严重减产。该病由Whetzel于1909年首先报道,但其病原物Alternaria panax whetzel 1912年才公开发表。Simmons(1982)根据模式种和众多标本与分离物,从真菌分类学角度对此种作了准确的订正,由于该菌分生孢子大小和形态变异幅度大(yu等,1984;张天宇等,1991),同一份标本上,甚至同一病斑上常可同时见到数种Alternaria属真菌,给病原鉴定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王崇仁等(1986)、赵曰锋等(1987)及张天宇等(1991)对此菌形态、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及病害侵染规律研究均证明,人参和西洋参黑斑病的病原物只有A.panax一种。参田周围除人参属(Panax)植物外,未发现该菌的其它野生寄主。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遗落田间的病残组织和土壤、种子带菌。据yu等(1984)的报道,人参链格孢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使五加科的辽东楤木和鹅掌藤正常发病;而八角金盘经伤口接种才能成功,且病斑扩展慢。自1907年Hori首先报道恶疫霉在日本引致人参疫病以来,世界各西洋参、人参产地都有关于疫病的报道。对病原物的再鉴定(Rosenbaum,1915;yu等,1988;陈伟群等,1991)都证明Hori的鉴定是正确的。恶疫霉既可侵染西洋参地上部分引起疫病,又可为害参根,造成软腐,为西洋参生产中仅次于锈腐病和黑斑的重要病害。1912年,Rosenbaum从病害的为害与分布、症状、病原形态、致病性、生活史及病害防治等方面,详细报道了他本人及前人的研究结果,并列出1714~1912年间的重要文献20篇。这一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是相当杰出的工作,奠定了我们关于此病认识的主要基础。1979年Chung等报道了朝鲜人参炭疽病发生为害的情况。韦继光等(1989,1990)报道我国广西田七炭疽病发生严重,提出药剂和农业防治方案。西洋参上肯定也有炭疽病发生,但尚缺乏系统研究。其他有零星报道的还有:西洋参根结线虫病(Ahn等,1983)及由MLO引起的人参坏死病(李北辰等,1983)等。各位作者提出的病害综合防治办法(张天宇等,1989;陈伟群等,1991),可归纳为8个方面:(1)通过设置控雨棚,尽量避免参株直接淋雨,控制床土湿度至和墒程度(西洋参本身生物学特性还要求70%的遮荫度);(2)实行长时间(7~10a)的轮作;(3)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益土壤微生物群落增长;(4)以挥发性杀菌剂薰蒸土壤,杀灭土壤病菌;(5)清洁田园,尽量减少病原物落入土壤的机会;(6)种子浸(拌)药杀菌;(7)移栽时药剂浸根;(8)田间喷药保护。在北美全生长季节大致每7~10d喷药(目前主要用代森锰锌)一次。据张天宇的经验,在有效控制淋雨的情况下,全生长季喷药次数可减少到3次左右。抗病品种选育和利用,应该是解决西洋参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西洋参种植床造价昂贵,由于土壤带菌,在种参3~5a后被迫轮作,老参地的再利用也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种子、参根药剂处理,有明显防病效果,但迫切需要寻求比代森锌锰更为长效、低毒的内吸性种苗处理剂。此外,西洋参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的整体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参考文献】:1 吴寿兴.西洋参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中药材科技,1979,4:28~312 Ohh S H.Diseases of ginseng:environment and host effect on disease outbreak and gorwth of pathogens.Korean J.Ginseng Sci.,1981,5(1):73~843 Chung Y R,et al.Comparison of rhizosphere environments in soils suppresive and conductive to ginseng root rot.Korean J.Plant Pathol.,1984,23(3):142~1464 Proctor J T A.Ginseng research and extens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Guelph.In“Proceedings of sixth North American Ginseng Conference”,1984,12~225 Yu Y H.Root rot diseases of panax ginseng and their control in korea.Korean J.Plant Pathol.,1987,3(4):318~3196 赵曰锋,等.我国人参黑斑病规律及其防治研究.东北科技,1987,8:33~347 张天宇,等.西洋参锈腐病病原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19(1):43~488 张天宇.秦巴山区西洋参黑斑病病原形态学及侵染来源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19(2):38~439 陈伟群,等.西洋参锈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简报.植物保护,1991,17(3):31~3310 张天宇,等.西洋参种子病理学问题初探.I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inseng Conference,92:26~27(西北农业大学张天宇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