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草鱼出血病病毒
释义

【草鱼出血病病毒】
 

拼译:gchv,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又称鱼呼肠孤病毒(FRV)或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属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种强致病性病毒,能引起草鱼特别是幼龄草鱼(夏花、鱼种)患出血病而大批死亡。目前,此病仅见于中国,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省。

1970年夏,草鱼出血病发现于湖北省黄陂县滠口养殖场,但其病原的研究与确定要较迟。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提出了病毒病原的可能,后来报道是一种疱疹病毒。198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组成的草鱼出血病研究协作组报道,从患出血病的草鱼中分离得到一种病毒,经鉴定确认为其病原属呼肠孤病毒科成员。此病毒已为美国沃尔夫(K.Wolf)载入他1988年出版的《FISH VRIUSES AND FISH VIRAL DISEASES》书中。鱼类呼肠孤病毒,除中国的草鱼出血病病毒外,据1987年美国温同(J.R.Winton)报道,还有鲶鱼呼肠孤病毒、大马哈鱼病毒和金体美鳊鱼病毒等3种。1990年,柯丽华等提出草鱼出血病病毒与上述3种鱼的呼肠孤病毒及牡蛎呼肠病毒有着相似的分类学特征,不同于呼肠孤病毒科中业已建立的6个属,是一类新的呼肠孤病毒,应为一新属之新种。这一病毒的发现及分类地位的确定,为鱼类病毒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同时为草鱼出血病的研究与防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80年代中期,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进入一个深入、全面而系统新的阶段,并步入分子生物学领域。1983、1984年,陈燕行及草鱼出血病研究协作组相继报道了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该病毒为20面体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为53nm和55.5nm左右。1990年,王炜、柯丽华等又先后报道病毒颗粒直径是71nm和72nm,这一大小与报道的3种鱼类呼肠孤病毒近似。完全病毒具有双层核衣壳,外层衣壳上的子粒有五邻体和六邻体之分,内层衣壳上有12个中空的钉状物,可能是病毒核酸外溢的通道,无囊膜。

1990年,黄鳉等用纯化的病毒进行CsC1密度梯度离心,呈现4个区带,上层区带含有病毒空壳(缺失核酸的病毒粒子),第2层区带含核心衣壳,第3层是完整病毒粒子,最下层为病毒核心。它们的浮密度分别是1.29g/cm3、1.3lg/cm3、1.37g/cm3和1.43g/cm3。1990年,王炜、柯丽华等分别报道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分子量约0.55×106~3.16×106。按照片段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大小,大体上分为4个组,各组的片段分配为3∶3∶3∶2。病毒颗粒有11种多肽,分子量为31×106~130×103。1990年,黄鳉等通过体外传录试验证明,病毒核心具有RNA聚合酶,酶活最适温度为28℃,其稳定性在14小时以上。完整的病毒粒子在50mM Tris-HCl(pH8.0)条件下能表现出高于核心的酶活性,在RNA、聚合酶催化下新合成的RNA单链与病毒核心相连,构成反应核心,其中有些核酸链首尾连于核衣壳12个顶端形成环状结构,成为反应核心的典型特征。病毒内源性RNA多聚酶的存在不仅通过电镜技术可直接观察到它的合成产物,而且在1991年张保焰等进行病毒基因组体内传录研究中也进一步得到证实。发现病毒体内传录是在感染细胞后4h开始的,由早期基因传录,8~10h获得晚期基因的传录产物。

许多报道证实,GCHV对温度有一定稳定性,耐热范围在56℃、30min内。对氯仿、乙醚不敏感,这种抗性可作为病毒不含脂类的证据。H+浓度10-3mol/L和10-10mol/L和处理也不能使病毒钝化,与病毒的双层蛋白质外壳相关。

1991年,柯丽华等报道在酶联免疫试验中,GCHV抗体与呼肠孤病毒3型、人轮状病毒及其他轮状病毒不发生免疫反应,说明GCHV与上述病毒无共同抗原关系,与人O型红血球的凝集试验呈弱阳性反应。GCHV在鱼肾细胞系中生长良好。1987年,方勤等接种病毒于CIK单层细胞,28℃下培养,其生长对数期在12~24h。在双相系统中(凝胶-培养基)培养24h,出现直径<1mm蚀斑,42~72h,直径增长2mm,有些蚀斑内保留有残存物,大多数形成清晰透明的空斑。1990年,丁清泉等进行了病鱼组织的超薄切片观察,发现肠、肾组织细胞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肾细胞内颗粒为50nm左右,肠细胞内的70~75nm。由此推测,在肾细胞中的颗粒为尚未包被外层衣壳的未成熟病毒,而肠细胞中的颗粒才是成熟的病毒粒子。

1978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三室病毒组报道,除草鱼外,青鱼和罗汉鱼也是GCHV的易感鱼种。1991年,丁清泉等用酶联免疫实验方法检查感染过病毒的草鱼、青鲢、鳙、鲫、鲤和布氏鳌条等的组织提取液,发现草鱼、青鱼及布氏鳌条呈抗原阳性反应,表明GCHV在这些鱼体内进行复制。如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还可进一步弄清GCHV的亚型及分布情况。早在1976年,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已观察到草鱼感染后的潜伏期大致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潜伏期仅1~2d,有明显的死亡高峰,从感毒到死亡仅3~10d。慢性型,潜伏期长,无死亡高峰,从发病到死亡可持续1个月。发病的鱼体有明显出血症状,口腔、鳃、鳍基和肌肉充血,肠道发炎,肝、脾、肾有病变。按其外观症状可分红鳍红鳃型,红肌肉型、和肠炎型3种。还有许多报告指出,患出血病草鱼的乳酸锐氢酶同功酶也发生变化,明显高于正常鱼的同功酶。1984年,康惠等从经低温(14~19℃)感染处理25d以上的鱼体血清中检测到一定水平的中和抗体。

关于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外尚无报道,国内对病毒虽已有系统认识,但对病毒与宿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病毒复制、免疫力形成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病毒血清型、宿主范围和传播方式等知之不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在生产中,为防治出血病,各地大量应用粗制灭活疫苗,获得一定保护效果,但耗时、费力,疫苗达到国家规范标准也尚需努力。因此,要进一步弄清病毒蛋白质与基因编码关系、基因组序列或找出抗病因子等,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育种方法,选育出抗病鱼种,以达到理想地解决草鱼出血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三研究室病毒组.水生生物学集刊,1978,6(3):321~328

2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淡水渔业,1983,(3):39

3 Wolf K.Fish Viruses And Fish Viral Diseases.New yourk: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88.65~67

4 方勤,等.病毒学杂志,1989,(3):315~319

5 柯丽华,等.水生生物学报,1990,14(2):153~159

6 黄鳉,等.病毒学报,1992,8(1):50~56

7 丁清泉,等.中国病毒学,1991,6(4);371~373

8 柯丽华,等.中国病毒学,1992,6(3):252~255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柯丽华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5 17: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