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苯胺 |
释义 | 【苯胺】 拼译:Aniline 1826年,德国化学家O.因菲尔道尔本对靛蓝染料施以高温,使它分解成了较小的组分。组分之一是前所未知的一种含氮化合物,是无色的液体,他称之为透明体(crystalline),现在我们知道它就是苯胺。1840年,制取这种物质的方法被改进了。彼得堡科学院副院士ю.ф.费利彻用苛性碱作用于靛蓝而得到它,并称它为aniline。这个词源于阿拉伯文,即表示靛蓝染料本身,也表示产生这种染料的植物槐兰。靛兰的合成则是1842年的事情,那一年,俄国有机化学家H.H洛宁用硝基苯合成了苯胺(aniline),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化学中是很有名的,就叫做洛宁反应,后来发现,利用干馏褐煤时产生的煤焦油也可制取苯胺。1856年,18岁的英国大学生培尔金试图用较简单的物质制备出抗疟疾药奎宁。当时尚不知用何种方法能合成奎宁,培尔金误以为苯胺的分子结构与奎宁的分子结构相似,所以,他用各种物质来处理苯胺,结果得到了一种褐色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液体。他本想将它倒掉,但他看见这种液体在阳光下可发出灿烂的紫色,于是,他将这种液体的试样送给对新染料感兴趣的染料制造者,供他们试用、化验。培尔金本人则把其它一切置之不顾,全心致力于从褐色液体中提取紫色染料。提取的紫染料被称为靛紫,是世界上第一种被人工合成的染料。为了增加染料的产量,他发现了更经济的办法——从煤焦油中制取苯胺。现在,全世界的化学工业每年生产的合成染料有数百种之多。苯胺染料形成了一大类,即苯胺染料族,通常只将他们称为合成染料。现在,合成染料已取代了天然染料,包括靛蓝。培尔金本人则开办了一家工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生产苯胺染料。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