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细粒棘球蚴特异抗原成分
释义

【细粒棘球蚴特异抗原成分】
 

由于带科绦虫和某些寄生虫与细粒棘球蚴(Eg)之间存在着交叉反应,所以很难对已作出准确的免疫血清学诊断。为了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必须提纯抗原和分析抗原成分,找出特异部分,排除非特异部分和交叉反应部分。EgD的免疫预防中,为生产虫苗也需了解抗原的结构,进行抗原的提纯和分析。

Eg抗原主要有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原头蚴(PS)及生发层(GM),此外,还有虫卵的六钩蚴。近年来,常用的提纯和分析抗原方法有两种,一是理化提纯,根据抗原蛋白的分子量不同,用盐析、层析、密度梯度超离心、等电点沉淀和电泳等方法提纯抗原;二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免疫提纯。特异性抗原的鉴定和分离技术,对于免疫诊断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Eg抗原的理化提纯:1957年,卡梅伦(G.C.Cameron)等报道EgCF和组织提取物中含有一种类似于人血细胞P1抗原的组分,具有抗原活性,是一种糖蛋白。1961年,凯根(I.G.Kagan)等用EgCF和免疫兔血清通过凝胶扩散方法,鉴定出23种不同的抗原组分。1967年,卡普郎(A.Capron)等用免疫电泳法,首次从马的EgCF中证明有抗原5,并指出血清中有对抗原5的抗体,可用于EgD的诊断。1971年,奥里尔(R.Oriol)等报道了从EgCF中纯化出抗原B,这种耐热抗原加热至100℃抗原性无大改变,1975年用沉降平衡法测定抗原B的分子量为120Ku。1986年,赵荣乐等用等电点沉淀法从EgCF中纯化出抗原A和抗原B,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120KD和32Ku。

在免疫电泳诊断中,过去一直认为“弧5”抗体是Eg患者特异性诊断抗体,后来发现多房棘球蚴、伏氏棘球蚴和1/20的囊虫病人血清中有弧5抗体存在,感染细颈囊尾蚴和羊囊虫的羊血清中也发现弧5抗体,而且Eg患者缺少弧5抗体的报道越来越多,故对弧5抗原和抗体的研究日渐减少。

1986年,克雷格(P.S.Craig)分析肯尼亚和英国的EgCF、PS和GM提取的抗原组分,发现EgD人血清能识别EgCF抗原中10、15、30和67Ku的蛋白组分。PS抗原中的主要阳性蛋白组分为20、76、93、180和200Ku,GM抗原组分最少,仅有20、45、和67Ku3条。发现肝片吸虫患者仅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与Eg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而丝虫、囊虫患者所有4型Ig(A.E.G.M)均与Eg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苏东明(1988、1989)等对中国黄牛、绵羊和人源的EgCF、PS和羊源GM粗抗原进行免疫化学分析,包括SDS-PAGE、Western blot、ELISA、IHA、ID、和IED。在羊绵EgCF、PS和GM分析中发现EgCF蛋白带为20条,PS为24条,GM为10条。免疫原性蛋白则以EgCF最多、反应最强,PS次之。用半饱和硫酸铵盐析EgCF,将蛋白带减为14条,去除宿主污染性蛋白较为彻底,比粗囊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为提高。

Eg抗原的免疫提纯:1974年,鲍特(D.Bout)等用免疫吸附法提纯了抗原5,分子量约为60000,是EgCF中最具免疫原性和最特异的成分。1983年,明如镜用CNBr活化的Sepharose4B制备的亲和层析柱,交联上用QAE-SepkhadexA-50纯化的兔抗正常绵羊血清,然后亲和层析EgCF,纯化了抗原。1986年,普森(R.CA.Thcmson)对包虫囊液的两种主抗原的特性进行了归纳。1987年,谢菲特(J.C.Shepherd)等用SDS-PAGE和免疫印渍进行了抗原分析和测定。在免疫印渍试验中,羊囊液抗原与经吸附去掉抗羊血清成分的免疫血清显示4条主要条带,分别为12、16、20和38Ku,与其他寄生虫病人用正常人血清试验结果,提示12和16Ku抗原是Eg特异抗原成分,1991年,贾万忠等用CNBr活化的Sepharose4B作成兔抗健羊IgG和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性,分别对绵羊EgCF粗抗原进行了亲和层析,制得的亲和层析抗原都可降低阴性血清的假阳性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Eg抗原中交叉反应成分太多,用患者血表中Ig交联层析柱所提纯的抗原,并不能完全排除交叉反应。最理想的方法是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cAb)交联亲和层析柱,亲和层析纯化粗抗原。McAb仅与抗原的单一决定簇起反应,1981年,Craig等首次用PS免疫BALBC鼠获得两株McAb,对EgCF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用该McAb进行亲和层析,可除去粗EgCF同细颈囊尾蚴、羊囊虫和肝片吸虫羊血清的交叉反应,提高诊断的特异性。1984年,理查德M.D,Rickard,等经过用兔抗羊IgG、抗Eg的McAb和正常Ig连续亲和层析纯化的绵羊Eg,用于ELISA有较强的特异性。1988年,杨庆陵等制备的抗Eg的McAb识别的区带位于48、24、17、和12Ku处,为Eg囊液的特异抗原组分。由于寄主虫抗原的复杂性,1981年米尔期丁(C.Milstein)等提出了一种提纯分析寄生虫抗原有效而简捷的方法。首先用未知的抗原混和物免疫BALB/B鼠,经融合后产生分泌若干种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把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到免疫吸附柱上,便可以除去混合物中相应的抗原。随后,再利用剩余的的抗混合物免疫小鼠,重复上述过程,可完全分离未知抗原。

一般认为寄生蠕虫的共同抗原往往是体抗原,因体抗原性质复杂,常具不同种和不同属的抗原成分。寄生蠕虫的特异抗原则多半为代谢抗原。分泌性组织以以及分泌或排泄分子代谢抗原都是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抗原。六钩蚴抗原是各种绦虫蚴感染保护性抗原的主要成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1982年,奥斯本P.J.Osborn)等首次报道了应用体外培养方法制备了Eg六钩蚴的排泄分泌抗原,绵羊获得的免疫保护力达99.4%。1992年,朱兴全等制备的Eg六钩蚴排泄分泌抗原,对绵羊的免疫保护力达96.04%;SDS-PAGE显示14种多肽组分,分子量范围为17.5~270KDKu,主要组分有6种;二维电脉显示多肽斑点108个,其中特异斑点44个,共有斑点64个。PS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保护力达92.07%。PS可溶性粗抗原的保护力为74.89%;SDSPAGE显示25种多肽组分,分子量范围为17~230Ku,主要驵分13种;二维电泳显示多肽斑点64个,其中特异斑点40,共有斑点24个。绵羊EgCF和SDS-PAGE显示共有16种多肽组分,分子量范围为16.5~27Ku;二维电泳显示124个多肽斑点,其中特异斑点87个。绵羊Eg囊壁可溶性粗抗原SDS-PAGE显示17种多肽组分,分子量范围为17~245Ku,主要8条;二维电泳显示多肽斑点83个,其中特异斑点37个。

分子生物学理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对抗原结构,抗原决定簇大小、排列和定位,抗原的特异性和理化性质,抗原的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知识。DNA重组技术的发展是有希望获得有效寄生虫抗原的另一条途径。1985年,麦克马纳斯(D.P.McManus)等在外体成功地获取了能够产生抗原的Eg的RNA的翻译密码。1987年,Thompson等用核酸探针通过限制分析DNA杂交Rishi等从Eg中分离到的DNA建立了一个小基因组DNA建立了一个小基因组DNA库;又从患者的Eg中分离DNA,用Sau3A内切酶作限制性内切,得到0.5~5.0Kb的片断,插入细菌质粒PATm的BamHI部位,重组合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HBm株。用种特异性DNA探针对一些重组质粒进行鉴定,有两株重组质粒内含有Eg特异的插入序列,而且能区分出Eg英国马株和英国绵羊株。1991年,陈伟等用EgDNA经Sau3AI部分水解,并用电洗脱方法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15~23Kb大小的分段。得到的片段与入噬菌体置换栽体EMBL3DNA重组,采用体外包装系统构建Eg的基因库,获得了1.2×106个重组子。通过与探针的分子杂交,从库中分离到6个Eg的rDNA基因的阳性克隆。相信Eg的生物工程将在Eg的分类、诊断和免疫上有重大时展。

【参考文献】:

1 殷礼.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84,12:1~3

2 Rickard M D,et al.Pathology,1984,16:211~2153

3 McManus D P,et al.Mol.and Bilchem.Parasilol.,1985,17:171~178

4 Thompson R C A.The Biology of Echinocooccus,1986.217~226

5 Craig p s.parasit.Immunol.,1986,8:171~188

6 Felice G Dl,et al.Mol.and Biochem.Parasilology,1986,20:133~142

7 Rish A K,et al.Parasitolgy,1987,2:369~383

8 苏东明,等.地方病通报,1989,1:95~98

9 陈伟,等.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1,2:98~101

10 朱兴全,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分册,1992.314~3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田广孚副研究员撰;曹和洵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