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棉铃虫
释义

【棉铃虫】
 

拼译:cotton bollworm
 

它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实夜蛾属。已知该属昆虫约80种,其中棉铃虫、谷实夜蛾和烟芽液等3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是农业主要害虫。后两种分布在美洲。此外,烟夜蛾在东半球发生也较普遍,在我国常与棉铃虫同时发生,容易混淆;大棉铃虫在澳大利亚是和棉铃虫并列的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在东半球北纬50度至南纬50度之间的非洲、中东、南欧、亚洲、大洋洲和东太平洋诸岛均有发生,为害棉花、玉米、小麦、豆类、番茄等许多作物的繁殖器官,常造成农业严重减产和产品质量下降。

棉铃虫是多食性害虫。它的寄主植物在中国多达200余种,在印度至少有127种,在澳大利亚约有75种,包括许多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这些作物的经济价值高,防治指标比较严。由于食性杂,只要气候适宜,它就能不断繁衍,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据文献记载,烟草和辣椒是棉铃虫的重要寄主植物,但近年来国内的调查表明,在烟草上采到的都是烟夜蛾。在甜椒和辣椒上为害的也以烟蛾居多。由于这两种昆虫的卵和幼虫在形态上相似,锦铃虫偶尔也会将卵产在非寄主植物上,所以目前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棉铃虫为害烟草的可能性,但至少可以断定,在我国这种植物不是棉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

棉铃虫生长快,适应力强。在15~36℃范围内都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5~30℃是种群生长的适宜温度,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在11℃左右,完成发育的积温约500日度,温度高于30℃时,完成1个世代只需28~30d;在通常情况下,相对湿度对它的影响不大;幼虫对食料植物中次生有毒代谢物具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对化学农药也容易产生抗性。棉铃虫在热带地区能终年繁衍,在亚热带和温带遇不适气候时能以滞育蛹越冬,滞育发生的程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在自然条件下,秋季温度逐渐降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是造成蛹滞育的主要原因,诱导滞育的关键虫态是幼虫后期和幼蛹期,在滞育条件下饲养的棉铃虫若在预蛹期和初蛹期给予较高的温度处理,滞育蛹的百分率大幅度下降。我国境内的棉铃虫在30℃下不滞育,北京地区棉铃虫在20℃下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在12h40min左右。在南部棉区,低温是诱导棉铃虫滞育的主导因素,短日照只起辅助作用。

棉铃虫的繁殖力很强,雌蛾平均产卵量在1000~1500粒之间,最高可达3000粒左右;在最适温度下繁殖1代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可增加350倍以上。

棉铃虫有转移为害的习性。在棉田内,幼虫不断在棉株顶尖小叶、蕾、花、铃之间转移为害,有时还转株为害。成虫夜间活动,在飞翔中寻找蜜源植物和产卵场所,导致下一代幼虫在较大范围内扩散。各代棉铃虫则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转移为害。有的学者认为,在气候不适宜或食料植物短缺时,成虫能借助风力作远距离迁移。主要依据是:有些地区成虫出现的时间与当地虫源不符;个别没有幼虫的地方偶尔也出现成虫;某些从未使用过某种农药的地方却发现当地的棉铃虫对该种农药具有抗性;在某些地理上相当隔离的地区,棉铃虫种群之间并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棉铃虫的发生代数和数量主要是由气温和食料植物状况决定的。我国北部每年发生3~4代,南部发生5~6代。第1代在棉田外为害,第2代开始进入棉田为害。由于越冬代羽代的时间拖得很长,加之不同寄主植物对幼虫营养效应的差异,各代棉铃虫的发生期参差不齐,造成世代重叠,这种情况愈到棉生长后期愈明显。

棉铃虫种群在田间的死亡率很高,大部分死亡发生在其生命前期,发育后期的死亡率较低,呈典型的第Ⅲ类存活曲线。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在印度有110余种,在我国至少有35种,主要是花蝽、姬猎蝽、瓢虫、草蛉、胡蜂和各种寄生蜂。齿唇姬蜂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棉铃虫幼虫的重要寄生天敌。近年来在华北棉区发现,棉铃虫多胚跳小蜂对幼虫的寄生率很高。侵染幼虫的病原微生物有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和微孢子虫等。

在自然情况下,各种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对棉铃虫种群动态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往往发生在棉铃虫已经造成相当的危害之后。目前各国在棉铃虫发生量较大时,仍然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棉铃虫对合成农药很容易产生抗性,在DDT和甲基对硫磷防治棉铃虫相继失效之后,80年代前后各国普遍推广使用菊酯类农药。监测结果表明,在连续使用3~5a后,棉铃虫对这类农药的抗性已增强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近10年来,我国在综合防治棉铃虫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棉花生育前期的自身补偿力极强,在遭到棉铃虫适度危害后,不但不会造成减产,反而使后期成铃数增加,有利于增产。根据棉花的这种超补偿能力,在华北棉区大幅度放宽了2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辅以适时适量的人工去蕾,达到少施农药、减轻污染、保护天敌、增加产量的目的。在其它棉区试验推广这些措施,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形成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防治棉铃虫新策略。

经济阈值是防治决策的主要依据,必须阐明棉花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害性和补偿力及其与肥水等条件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棉铃虫为害的经济阈值。棉花补偿力的确切机制也值得研究。组建连续多年的详细的自然种群生命表,是了解棉铃虫种群动态及其调控机理的主要途径,也是制定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选育抗虫品种、用生物工程方法培育携带棉铃虫病原基因的棉花新品系,是一个需要开拓的领域。棉铃虫已经对菊酯类农药产生一定的抗性,研制、开发高效低毒的替代新农药势在必行。天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仍有相当的发展前景,重点将是对它们的人工增殖和工厂化生产,同时还要定量评估其防治效益。棉铃虫的远距离迁移关系到有些地区虫源的来龙去脉,也有必要加以澄清。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涉及作物、病虫害、天敌、气候、产量、农药的成本和收益等许多因素,只有运用系统生态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将这些因素及其变化情况综合为一体,建立区域性的种群动态模拟模型和决策系统,施行目标管理,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明霞,等.应用昆虫学报,1958,1(1):18~30

2 吴坤君,等.昆虫学报,1978,24(4):385~392

3 Zalucki M P,et al.Aust J Zool,1986,34(6):779~814

4 盛承发.防治棉铃虫的新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86~100

5 Fitt G P.Ann.Rev.Entomol.,1989,34:17~52

6 King E G,R J Coleman,Ann.Rev.Entomol.,1989,34:53~75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吴坤君研究员撰;丁岩钦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9: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