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棉花多虫复合危害
释义

【棉花多虫复合危害】
 

拼译:infestation of cotton pests complex
 

研究棉花害虫造成的损失和制定防治指标,是棉花害虫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选择最佳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过去此类研究多是以单一害虫为对象。实际上,在棉花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害虫重叠发生,复合为害。因此,弄清棉花主要害虫复合危害规律,定量分析多虫复合危害造成的损失,探讨它们影响棉花产量的作用机理和相互关系,对于制定复合危害防治指标,提高棉田害虫管理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意到田间多虫复合危害的事实。L.P.Pedigo等(1986)提出将各单一害虫的经济危害力折算成统一标准的分危害当量,再将各分危害当量合并成为总危害当量,然后由总危害当量与作物产量损失的关系来推算合并的经济阈值。S.H.Hutchins等(1988)将此方法应用于大豆5种食叶害虫复合危害损失的研究中。A.K.Rafalshkii(1987)提出由各种有害生物达到阈值数的合计百分比获得总经济阈值。这些方法虽比仅着眼单一害虫而得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向实际靠近了一步,但却把不同害虫对产量的损失简单地看成是可加的,忽视了复合危害时害虫间的交互作用,其结果必然仍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有关多虫复合危害时各害虫间相互作用的研究,Stren(1973)、赵志模(1984)、陈杰林(1988)等先后指出,害虫对作物的侵害是很复杂的,几种害虫的侵害是相互增强、相互配合,还是相互抵消,尚应加强研究,以填补这个空白。

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探讨一些主要农作物病虫复合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问题。R.Rabbinge等(1988)提出将麦蚜危害模型和白粉病危害模型耦连成动态解释模型来制定可塑的经济危害水平。李社平等(1990)采用2次正交旋转设计和311B最优饱和设计对粘虫、麦蚜和白粉病复合危害损失进行了研究。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1988)建立了褐飞虱和纹枯病的复合危害损失模型;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1987~1988)建立了水稻纹枯病和二化螟复合危害损失模型,并提出复合防治指标。

在棉花多虫复合危害损失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王瑞琪等(1989)通过设置短期罩笼,以自然虫源结合人工接虫,辅以药控进行试验,分别建立了棉花产量、烂桃率、品级及产值损失率与棉大卷叶螟、棉红铃虫、棉叶蝉、棉蚜4种害虫复合危害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其间的数量关系,比较了各害虫对棉花的减产效应及其对品级和经济损失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当年气候条件及罩笼小生态环境下,棉大卷叶螟发生危害最重,故四种害虫中唯棉大卷叶螟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在对棉花品质的影响方面,仅棉红铃虫达极显著水平。从而认为,在棉花的某一生育阶段,当有多种害虫复合危害时,其中必有1~2种害虫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导因素。王瑞琪等(1990)还以江汉平原棉区主要害虫棉红蜘蛛(朱砂叶螨)、棉红铃虫、棉蚜为对象,探讨其在棉花铃期复合危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他们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14个数学模型,分析认为:(1)棉花铃期多虫并存,各虫仍遵循其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进行活动,其对棉花产值的影响,一般随害虫发生量的增加而加重。(2)棉红蜘蛛主要是通过明显地减少铃数而影响产量和产值;红铃虫则主要是减轻铃重和降低品级造成经济损失;棉蚜仅对二代花产量影响显著,对总产量则影响不明显。柏立新等(1990)采用人工除蕾、除花、除幼铃的方法模拟棉田多种害虫不同时期的复合危害,通过5因素水平(1/2实施)的2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试验,组建了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害虫复合危害反应的模拟模型。此模型对不同生育阶段的害虫复合危害和同一时期多虫复合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进行了理论估计,探讨了各因素的平均效应、单项效应、交互效应及曲线效应,得出五个危害因素的线性效应对产量影响程度的顺序是:幼铃高峰期幼铃受害>蕾高峰期蕾受害>现蕾早期蕾受害>花高峰期花受害=蕾后期蕾受害。推算出各单因素受害不引起产量损失的补偿平衡点值,为棉花害虫的动态复合防治指标模型的组建打下了基础。王荷等(1990)利用田间自然虫量辅之以人工接虫和药剂控制手段,使形成不同密度梯度组合,研究了棉铃虫和叶螨复合种群对棉花的危害损失和动态防治指标,结果如下:(1)用通径分析法筛去次要因子,得到棉铃虫和叶螨复合危害棉花产量损失的2次回归式;(2)用单重协方差分析法除去棉铃虫的影响后,发现叶螨在低危害级(0.01525~0.6325)时不造成棉花减产,甚至稍有增产;在高危害级(1.045~1.3125)时,随级值的增高棉花损失率明显上升,最高达32.57%。叶螨(X)与棉花损失率(Y)的关系式为:Y=-0.44995-40.18123X+48.94165X2±6.16。如允许损失率为2%,推算出7月21日的防治指标为0.27级。谢宝瑜等(1990)报导了其对华北棉区苗蚜与2代棉铃虫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资料。王瑞琪在进行了棉花苗期蚜虫危害试验后,又采用棉铃虫自然虫源结合人工摘蕾模拟危害的方法进行试验,以确定苗期蚜虫和第2代棉铃虫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苗蚜与2代棉铃虫的复合危害补偿能力仍相当强;在2%棉花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上,允许的平均单株蚜量(X)与第2代棉铃虫百株允许的累计卵量(Y)的关系为:Y=-0.115X2+10.9X+177.355。此式定为中等水肥棉田苗蚜与第2代棉铃虫的复合防治指标。王瑞琪等(1990)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多虫复合危害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即对棉红铃虫和朱砂叶螨均达显著水平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通径分析,以评定两害虫对产量或产值直接影响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并明确一害虫通过另一害虫对产量和产值影响的间接效应。结果表明:(1)棉红铃虫(X3)和朱砂叶螨(X2)对棉花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635和-0.5227,说明其直接影响均为减产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间接通径系数P32y=0.2723,P23→y=0.2162,两者均为正效应,说明红铃虫能通过朱砂叶螨来抑制其减产效应;而朱砂叶螨也能通过红铃虫来抑制其减产效应,二者比较,前者稍大。(2)棉红铃虫和朱砂叶螨对总产值的直接效应也均为负效应,其中棉红铃虫的作用较大;而间接通径结果(P23→y=0.2787,P32→y=0.2312)说明朱砂叶螨和红铃虫都有通过对方来抑制降低产值的间接效应。

国内对复合危害损失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但大都直接从多因子试验入手,与国外报道的将单因子合并相比较,所组建的模型反映了因子间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因而比较实际。然而,在此类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例如,由于年际间气候条件的差异,棉田主要害虫的种类及其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复杂多变;害虫数量不易控制,以致不同小区害虫梯度的形成和同一小区多虫数量的搭配难以掌握;在特定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尚难实用于大田,表现出模型分析的结果重演性差等等。有鉴于此,从棉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和害虫防治经济学的观念出发,其主要害虫复合危害损失、相互作用以及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势在必行,而首先需要的是发展一套研究害虫复合体经济阈值的实验技术,通过这套科学的实验技术,以使研究结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大田,进而获得理想的经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Stern V M,Economic threshold ANN.Rev.Entomol,1973,18:259~288

2 赵志模,等.生态学引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245

3 Pedigo L P,et al.Economic injury leve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Ann.Rev.Entomol.,1986,31:341~368

4 陈杰林.害虫防治经济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152~154

5 王瑞琪,张仕福,樊孝贤,等.中国棉花,1990,1:42~44

6 王瑞琪,张仕福,樊孝贤,等.湖北农业科学,1990,8:21~24

7 柏立新,等.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118~125

8 谢宝瑜,等.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88~95

9 王荷,等.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99~104

10 王瑞琪,张仕福,樊孝贤,等.昆虫学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16~19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王瑞琪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8 15: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