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极谱分析法 |
释义 | 【极谱分析法】 拼译:polarographic analysis method 极谱分析法也称伏-安法,是适用于可还原或可氧化物质溶液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将待分析溶液置于玻璃池内,安置两个电极,一电极为玻璃毛细管,由毛细管中慢慢滴下汞滴,称滴汞电极;另一电极为汞池。电极联接于0~2伏的直流电源上,串联电流计,增加电压时,起初电流很小,但超过一临界值后电流开始急剧增大并逐渐达到极限值。电流开始迅速增大的临界电压是待测物质的特征值,可用于鉴别被还原物质,即作定性分析;电流的极限值由物质浓度决定,用于作定量分析。将滴汞电极与电源负端相联,能分析可还原物质溶液;与电源正端相联,能分析可氧化物质溶液。还可对溶液中几种物质进行鉴别和测定。在电化学分析法中,最重要的大概要算极谱法了,它不仅是痕量分析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电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也作出了很多贡献。极谱分析的创始人是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1925年,海洛夫斯基在对极谱分析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与正在欧洲留学的日本化学家志方益三(1895-1964)合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自动记录电流——电压曲线的极谱仪。极谱分析以滴汞电极作阴极,由于滴汞电极的表面积很小,因此在电解过程中电流密度相当大,在其附近可被还原物质的浓度迅速趋近于零,从而出现浓度差极化。结果,扩散电流就与被还原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就是极谱分析定量测定痕量物质的根据。1926年,海洛夫斯基被提升为查理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继续研究极谱学,于1935年推导出极谱方程;1941年他在极谱仪上配置了示波器,从而发明了示波极谱法。1950年,捷克建立了极谱研究所,海洛夫斯基担任第一任所长。由于海洛夫斯基在极谱学方面的贡献,他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很多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海洛夫斯基与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韩祖康(1894-1968)是发展极谱分析方面的挚友,他们曾合编了《极谱学文献内容索引》,对开展极谱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学者汪尔康等曾于20世纪50年代在海洛夫斯基指导下学习,他们回国以后,使极谱分析在中国得到了发展。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