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月季育种 |
释义 | 【月季育种】 拼译:rose breeding 月季为蔷薇属落叶灌木。月季育种包括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它是世界重要花卉,在各国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四大切花之一,在国际鲜花贸易中居第2位。因此,要求品种质量不断提高。 月季育种的历史可分为古代月季选育阶段(约960~1867)和现代月季育种阶段(1867~现在)。在中国,2000多年以前人们就从野生蔷薇中择优栽培,约在北宋初叶(960)至清代中叶(1760)的800年间,对月季花和大花香水月季的突变、自交和杂交后代进行了选择,形成具有四季开花特性的月季品种群,通称中国月季。在欧洲,自9世纪至1800年左右,人们栽培选育成具有耐寒特性的欧洲蔷薇品种群,有法国蔷薇、百叶蔷薇、突厥蔷薇和白蔷薇等。中国月季的珍品月月红(1972年)、月月粉(1793年)、中国彩晕(1809年)、中国淡香(1824年)传入欧洲,与欧洲蔷薇杂交。欧美月季育种者先后选育成茶香月季、杂交长春月季(Hybrid perpetuals)等。法国的M.Guillot用杂交长春月季品种Mme Victor Verdier与茶香月季品种Mme Bravy杂交,在1867年培育出月季品种法国,首创了现代月季的全新系统杂交茶香月季。丹麦的Poulson用小姐妹月季与杂交茶香月季杂交,在1920年育出Else poulson,首创了现代月季的新系统聚花月季。现代月季的新系统微型月季、藤本月季等先后育成。通过月季育种,已培育出约20000余个品种。美、法、英等国在月季育种理论技术研究和培育新品种上取得重大进展,全世界每年有近百个品种问世。月季的倍性研究表明,有一个多倍体序列,花朵大小与倍性相关;杂交茶香月季品种为四倍体(2n=4x=28),聚花月季品种有三倍体(2n=3x=21)、四倍体和二倍体(2n=2x=14);同倍性间杂交,子代与亲本相同;而不同倍性间杂交,遗传复杂。1984年,D.P.de Vries等人指出杂交茶香月季的四季花特性由隐性基因rrrr控制,与一季花品种杂交F1为非四季花,四季花在F2出现。1987年,L.A.M.Dubois等人指出,小月季花的矮生性状由显性基因D控制,其基因型为Dd;矮生品种均含有D基因。花色遗传为数量遗传,亲本花色相同可得到花色相近的后代。粉红色及红色系含花青素苷,芍药色素和天竺葵色素在花青素苷缺乏时很难表达。杂交亲本研究指出,月季花粉萌发率低,一般为20%左右,母本的杂交可育性是杂交成功的主要因素。重复授粉仅对有结实力的组合有效,使结果率提高,种子数增加。1991年I.Ogilvie等人报道,用赤霉素处理柱头能提高结果率,而果中种子数不增加。种子播前低温(5℃)砂藏处理(50~60d),出苗率高而整齐,其机理是果皮软化,ABA含量下降。这些理论技术研究加快了新品种的育成。选种仍然被采用,主要是芽变(自然芽变)选种,先后选出古龙、藤和平等著名品种。杂交育种包括品种间杂交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品种间杂交育种育出的品种最多,进展最快。1945年,法国的Meilland育出超前的品种和平,以后用其作亲本相继育出游园会等一批优良品种,把现代月季育种向前推进一大步。美国的W.E.Lammerts用杂交茶香月季品种Charlotte Armstrong与聚花月季杂交,在1948年获得突破性进展,育出植株高大、抗性强、大花聚生的粉后,美国划定为新类型壮花月季。红双喜、天堂、俄州黄金、爱、赌城、引人入胜、赫尔斯坦、贝罗利娜、大紫光、香魔、歌剧等,是1970~1991年有性杂交育种的著名品种。花色育种一直是个热点,花色不断出新,已有白、黄、橙、粉红、朱红、红、蓝紫、表里双色、混色共9大色系品种群。奇特花色育种取得进展。1956年,McGredy育出淡紫色花品种Lilac Time,随后品种渐多,形成蓝紫色系,其中蓝月虽最有名,还不是真正的蓝花月季。1990年,澳大利亚采用基因工程,把矮牵牛的蓝色基因转移给月季,但未报道育出蓝花月季品种。1980年,Harkness育出浅粉转豆绿色品种绿袖;之后育出绿宝石、大绿洲等,但只是花初开或末期带有绿色;1990年,黄善武等人用辐射诱变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育出花朵整个花期豆绿色的绿星,并指出花绿色机制是叶绿素的存在。黑花月季育种工作正在探索中,虽育出名带黑字的黑夫人、黑夜等,只是深墨红色程度,离黑色甚远。1970年以后,随着月季切花产销迅速发展,出现了切花育种,培育具有切花质量好、产量高、抗病等性状的品种。法、美、德等国不断培育推出红成功、萨曼莎、默西德斯、特尼克、索尼亚、玛丽娜等品种。绝大多数切花品种作母本不结果,是切花育种存在的问题。远缘杂交育种是现代月季品种与种、变种杂交培育独特性状的品种。全世界约有150个蔷薇种,被利用创造现代月季的约15种,仅占1/10。现代月季需要导入新的种质,研究利用未被利用的种质已受到一些育种家的重视。1982年E.Haenchen报道,1951~1980年期间用70个亲本杂交,50个参与回交,仅育出8个品种。一次杂交需3~4a,而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多次杂交和回交。周期长、效率低是其存在的问题,因而采用甚少。1980年以来研究报道增多,在抗病、抗寒等育种上取得进展。抗性研究资料指出,抗黑斑病遗传资源有玫瑰、太阳仙子、小伙伴等;抗白粉病的有木香、目标、玛丽娜等;抗病亲本间杂交,F1代50%以上植株抗病。耐寒遗传资源有玫瑰、疏花蔷薇、弯刺蔷薇等。美国的G.J.Buck用抗寒种质疏花蔷薇与现代月季杂交,在1979年育成了能耐-35℃低温的聚花月季新品种无忧女;加拿大的H.H.Marshall等人用抗寒种质R.arkansana与现代月季杂交,分别在1977年和1980年推出2个抗寒性很强的聚花月季新品种Morden Amorettie和Morden Gardinette。1988年,F.Svejda用R.kordesii和G49杂交获得抗黑斑病和白粉病的L83,并具有连续开花的特性。印度等国进行了耐热育种。砧木育种,荷兰的L.A.M.Dubois等人报道,月季花(R.chinensis)无性砧和野蔷薇(R.multifolia)实生砧切花产量最高,狗蔷薇(R.canina)实生砧切花质量较好。日本选育出抗根癌肿病和线虫的岛田系S1、S2等。1989年,M.C.Cid进行耐盐化砧木育种,将野蔷薇与R.polliniana杂交,用盐压处理筛选育出一杂种。月季诱变育种只有20多年的历史。1980年以后取得了进展,用理化方法处理改善月季品种1~2个性状,特别对花色有效。K.I.Iykov等人研究指出,花色变异在于黄酮色素的成分,主要是橡黄色素和花青素二者产生变化。60Coγ射线照射枝芽的适宜剂量为774~1032mCi/kg,种子为1290~2322mCi/kg。在枝端屏护下,剂量1090~1806mCi/kg能提高突变率;芽接能加快分离选择突变体。以粉红、红、混色的品种为试材突变率高,白和黄色品种诱变率低。1989年,S、K、Datta辐射处理了11个品种,育出9个新品种。日本、中国、印度等国都培育出新品种。突变率低是其存在的问题。月季育种围绕着提高现代月季品种进行研究,培育新品种。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深入,达到分子水平。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相结合,试用基因工程等育种新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切花育种是热点,不断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抗性育种加强,育出双抗或多抗品种、耐寒和耐热性更强的品种。奇特花色育种继续进行,育出真正蓝花的和更绿的绿花品种,育出无刺月季、实生月季、树状月季和观花、叶、果及食用一体的月季品种和类型。【参考文献】:1 Buck G J.Hortscience.1979,14(2):196~1972 Vries D P de,L A M Dubois.Gartenbauwissenschaft.1984,49(3):97~1003 Marshalll H H,Collicutt L M.HortScience.1985,20(2):305~3064 Dubois L A M,Vries D P.Euphytica.1987,36(2):535~5395 Svejda F.HortScience.1988,23(2):415~4166 Cid M C,Caballero M.Horticulturae.1989,246:345~3517 Datta S K.Mutation Breeding News letter.1989,33:17~188 黄善武,葛红.中国园林,1990,6(2):47~489 Ogilvie I,Cloutier D.Euphytica.1991,52(2):119~123(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黄善武副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