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施药技术 |
释义 | 【施药技术】 它是化学防治的重要手段。通常有喷雾、喷粉、拌种、浸种、包衣、熏蒸、毒饵、毒谷、熏烟、土壤处理、泼浇、涂抹、包扎、注射等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喷雾和喷粉,且喷雾防效一般要高于喷粉。 不同喷雾技术在单位面积上的喷药液量,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统一的规定,实质上是大同小异。影响雾喷防治效果的有以下几个因素:(1)雾滴粒径谱系(质量中值直径、数量中值直径、雾化均匀度);(2)雾滴的冲击动量(击中、飘落、绕越);(3)雾滴在固体表面上的行为(湿润、展布、滚落);(4)药液的挥发性和持久性(蒸发、渗透、滞留);(5)喷雾时的气象条件(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日照);(6)单位面积上的附着药量(雾滴密度:雾滴数目/cm2,有效药量:g/ha)。美国1963年建立了飞机微量喷雾技术。中国于1951年用飞机喷粉防治蝗虫,1975年使用油剂飞机微量喷雾试验成功。1976~1978年大面积开展地面微量喷雾技术防治,在推广地面微量喷雾防治技术过程中,逐步发展了地面少量喷雾技术,1980年中国开始研究水质微量喷雾技术,并获得成功。农药制剂、农药机具是农药使用技术的物质基础,气象条件是农药使用技术的环境因素。农药使用技术就是:选择合格的农药制剂、适用的农药机具以及适当的气象条件,采用科学的施药技术,以达到有效、经济、安全的防治效果。农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细度(粉剂)、悬浮率(可湿性粉剂)、稳定度(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粘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农药制剂中,粒径与防效有密切关系,一般粒子愈细的杀虫剂、杀菌剂皆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这种现象在粉剂、可湿性粉剂尤为显著。中国农药制剂细度较粗,悬浮率较低,特别是可湿性粉剂的湿润能力很差,在使用浓度下,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近于水的表面张力。叶面附着药液量,在叶面喷施药液达到饱和量前,与喷施药液量成正比增加,至达到饱和量后就开始流失,如继续喷药,则附着药液量反有减少的倾向。在流失开始前,叶面所附着的药液量为最大,这是喷雾作业的临界点,亦叫作流失点。据试验,表面张力为0.7N/m的药液比0.06N/M的药液在叶面上的喷雾附着药液量大2~3倍,即降低了表面张力,就可以节省50%~75%的药液。使用可湿性粉剂时,特别是在采用少量喷雾技术情况下,一定要加湿润剂,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以节省农药量。用占药液量0.01%~0.03%的湿润剂,可使药液的表面张力降至0.05~0.06N/m。目前,最方便的湿润剂就是洗衣粉,普通洗衣粉为20型,含表面活性物质烷基苯磺酸钠20%,用量为药液的0.05%~0.15%,一般可用0.10%。农药机具:控制合理的雾滴粒径是十分重要的,雾滴粒径与毒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大过小的雾滴都会降低其毒效。雾滴粒径的大小与压力的平方根成反比。压力增加,可使雾滴平均粒径减小,而且使小粒径的雾滴所占百分数增多。雾滴的沉降速度及冲击动量,都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而单位面积的雾滴数目及雾滴在空中的挥发速度,却随着粒径的增加而降低。合理的雾滴粒径,一般情况下,地面喷雾质量中值直径以40~80μm为宜,空中喷雾质量中值直径以70~100μm为宜。压力每增加105Pa,流量可增加10%~15%。常用的压力式喷雾器雾滴粗大,应严格控制压力保持在(25~35)×104Pa进行喷雾,使雾滴直径保持在150~250μm的范围内。流量的大小,与喷孔片孔径的平方成正比。喷头应标准化,通常采用0.8、1.0、1.2、1.4、1.6mm孔径的5种标准化喷孔片。北京农业大学采用0.7mm孔径不锈钢喷孔片,可用普通喷雾器进行少量喷雾,大大提高了功效。喷雾技术:要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有两个基本条件:(1)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有效药量。(2)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雾滴密度。现在的亩施有效药量,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以有效成分计算,大体杀虫剂为750g/ha,杀菌剂1500g/ha,除草剂3000g/ha。当然,剂量是可以改变的,近几年出现的合成菊酯,有效药量已降至75g/ha以下。雾滴覆盖密度,是根据农药品种、剂型、浓度、雾滴大小、防治对象的虫期、龄期等有关因素,在田间实测出来的,一般田间防治,如果使到每cm2有20个雾滴,就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农药使用技术的关键,就是将亩施有效药量,加水稀释至所需亩施药液量,调整药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并调整施药机具,如喷雾器的压力、孔径、飞机转笼式雾化器的浆叶角、流量,以控制雾滴粒子的直径,做到每cm2有20个雾滴。中国近几年地面常量喷雾趋向减少喷雾药液量,由750~1500kg/ha降至450~600kg/ha,由于机动背负式喷雾机的发展及喷雾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常量喷雾转向少量喷雾(15~150kg/ha)。飞机防治已停止喷粉,趋向少量喷雾和微量喷雾,并研制了水质微量喷雾剂取代油质微量喷雾剂。雾滴密度测定法:以用金属镁条熏制的氧化镁载玻片接收雾滴,在载玻片背面加放一个刻有3个边长各为1cm的正方形方孔的塑板片,用手持10~15倍放大镜,调查这3cm2的平均雾滴密度,作为一个点的雾滴密度。应采取4~6个喷幅(200~300m)20~30个点的平均雾滴密度。雾滴直径测定法:以用金属镁条熏制的氧化镁载玻片接收雾滴,以600~800倍显微镜测定雾滴直径。每一载玻片调查50个雾滴直径,共测2000个,按统计方法计算MMD、NMD。(李范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