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工业污染环境所致健康危害
释义

【工业污染环境所致健康危害】
 

拼译:health hazard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industrial pollution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工业生产排放的有害废弃物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环境污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给人类健康增加了无数的危险因素,工业污染环境所致的健康损害成为经济繁荣的代价。环境医学为阐明工业污染环境所致的健康危害提供强有力的科学证据,借以唤起人们解决发展与环境间深刻矛盾的共识,从而为建立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发生的良好环境寻求共同对策。

环境污染的根源是人口的剧增。世界人口的增长,达到第1个10亿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第2个10亿经历了300年,第3个10亿缩短至50年,第4个10亿只有30年,此后的30年(至2000年)估计将要达到70亿。因此,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则要使用更多的能量和物质。

世界环境污染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泛滥的3个历史时期:(1)从18世纪末的西欧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蒸汽机的发展和能源的变迁,造成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采矿、冶金和化工的兴起,也带来了水质污染。(2)20世纪初至40年代,炼焦、煤气和火力发电的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更加突出。内燃机的发展和石油用量的增加,燃油排出成份更复杂的废气,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烃类和铅烟等,有些气体经光化学反应可产生光化学烟雾。石油化工、有机合成工业的兴起,特别是DDT、多氯联苯的大量使用,导致有毒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中蓄积。(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世界上石油和煤炭的消费量大幅度增加,1950年为25亿吨煤当量,1980年和1990年分别为其4倍和6倍,估计2000年为其9倍。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急剧恶化,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1950年为160万吨碳当量,1960、1970和1980年分别为其1.6、2.6和3.3倍。二氧化硫排放量,1955年为39.9百万吨硫当量,1965、1975和1985年分别为其1.4、1.7和2.3倍。汽车的大量使用,其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已不是个别现象。采矿业、石油化工、有机合成工业和原子能的利用使高度稳定的化学物进入环境,放射性污染物也日益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此引出了“公害”的概念和疾病谱中出现“环境病”、“公害病”的新病种。

人类环境中已有的化学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已登记的化学品已达700万种。新的化学物质每年约以1000种的速度在源源不断地增长着。有机化合物生产量增长迅速,在1940~1977年中增加了180倍。目前进入环境的化学品约10万种。对实验动物具有充分致癌性证据的化学物质有142种,对人类有不同致癌性证据的化学物质有54种;而绝大多数致癌物则是有害有机物,如多环芳烃、亚硝胺、三氯甲烷等。有学者认为,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在各种环境病因中化学因素占90%。由于有毒污染物为数众多,只能从中选出一些重点污染物予以控制。各国发表的环境优先污染物,大多具有如下特点:难于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具生物积累性、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或毒性,可检出,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美国环保局提出优先污染物有129种。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因子、多介质、低剂量、长期作用。工业污染环境的有害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畸作用。因此,健康效应是十分复杂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已越来越突出。人体从胚胎到死亡,始终处于环境化学物有害因素包围之中,人类疾病的种类和构成也在改变。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八大公害事件,即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和米糠油事件等。这些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严重地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危害健康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金属粉尘、烟尘、光化学烟雾、镉、甲基汞、多氯联苯、石油化工废气等。1974年,日本以法律形式确认的公害病有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和慢性砷中毒。据日本《公害健康受害赔偿法》介绍,至1979年,大气污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非特异性疾病的地区有41个,受害人数为71390人;有毒物质引起的特异性公害病地区有5个,受害人数为1999人。在美国,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职业病、公害病等“环境病”所引起的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在各种死因中,癌症死亡率从1900年的第8位已跃居到1975年的第2位。中国疾病构成的改变,也正以类似的趋势发展。

工业污染环境所致的“环境病”的特点表现为:(1)多因素联合作用。环境中各种不同化学污染物对机体的危害,常常呈现协同作用,而且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的免疫变异和遗传因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2)低浓度长期效应。环境中有害化学污染物浓度常在10-3~10-9数量级,它们对机体的危害常常要经过相当长的潜伏期,特别是致癌物及其酶诱导的代谢活化情况,对其长期致癌潜力应有足够的估计。(3)危害常累及后代。环境污染的早期危害信息,常反映在怀孕率、流产率、畸胎率和儿童先天性缺陷等方面。(4)危害效应常表现为综合症。环境污染危害常常不以疾病形式表现,而是缺乏特异症状的疾病前期效应。(5)高危险人群首先受害。高危险人群是指个体由于生物因素,包括生长发育、遗传、营养、疾病状况、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其健康危害反应明显地早于一般人群。工业污染环境所致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特点表现为具有明确的环境污染区域、污染因子和接触量,定居性较高且有当地的固有生活习惯的接触人群,一定的暴露期限,一组健康效应指标和负荷指标的变化,接触人群发生健康效应的一定频率等。

迄今,工业污染环境所致健康危害的研究,实际上只不过是搞清了极小部分而已,大量的问题正需要今后加以研究解决。例如:(1)污染物暴露剂量问题。暴露的定量和反映暴露的生物学指标,与暴露剂量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污染物进入机体的吸收和分布的过程及定量等,都需要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反应上加以研究。特别是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特定人群的监测、评定和低水平暴露的危险度定量评价等,均有利于及早捕捉到致病因子。(2)污染物生物学效应及其致病的作用机制问题。机体从污染物暴露至发生最终疾病之间,存在一系列生物效应过程和毒理作用步骤。不仅要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的毒作用、影响部位、因子激活、DNA损伤与修复和毒物动力学问题,而且也要研究化学物质所致疾病的早期检测手段,以便有利于早期发现并加以阻断,提高预防的效果。(3)几种污染物的联合暴露问题。联合暴露对生物系统的毒理作用机理,几种化学物的复合代谢活化、灭活和排泄机制,复合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效应,联合暴露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价等。(4)人群对污染物的易感性问题。易感性差异的宿主因素,对污染物产生生理、生化、免疫学反应的遗传因素基础,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遗传体质的识别等。所有这些,是近年来环境医学研究十分活跃和出了许多成果的研究课题,也是在未来若干年内继续研究和发现方面存在着很大机会的开发课题。

【参考文献】:

1 方企圣.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3,(4):229~233

2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姚志麒,等译.1987,(2):95~98

3 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课题组编.环境优先污染物.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1~13

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环境数据手册.刘重业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1

5 蔡诗文.环境与健康杂志,1992,9(2):96~99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所蔡诗文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