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圆周率 |
释义 | 【圆周率】 拼译:ratio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a circle to its diameter(π) 圆周率“π”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的发现和完善记载着古今中外不少数学家和学者的毕生精力,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科学进展的证据。一位德国的数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历史上一个国家所取得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在中国,对于圆周率的研究早在纪元前就出现了有关“周三径一”的传说。在公元1~5年,刘歆为王莽建选铜斛的时候,就采用了π=3.1547,公元219~257年,王蕃采用了。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进行了更精密的计算,他以1丈为直径,得到了准确的圆周长应在3丈1尺4寸1分5厘9毫2丝7忽和3丈1尺4寸1分5厘9毫2丝6忽之间。也即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达到了小数点后第6位数的精确度。用这个圆周率进行计算,如果所计算的圆直径是1公里,那么它的面积误差还不到1平方厘米,可以说在当时是相当精确了。因此,后来的外国数学史学家曾称圆周率为“祖率”。在欧洲,直到1573年才由德国数学家鄂图(Otto)所得到,但同样的结果竟相差了1000年。而后德国的鲁多夫(Radoiff)又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π值计算到第35位数。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数学领域所做的贡献,不仅给他立了一块刻有35位数的墓碑,而且在德国还把圆周率的值称为“鲁氏值”。圆周率的计算1699年延长到71位小数,1873年到707位小数。1949年计算机加入了圆周率值的计算行列,1973年5月24日,法国两位女数学家吉劳德和波叶利用7600CDC型计算机完成了100万位数的圆周率值计算。1984年,日本的金田康正氏在东京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上,花了24小时把圆周率的有效数计算到了1000万位。而1987年美国的“克雷-Z”计算机投入运行后,经过28小时的运算,得到了29360128位数字。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