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器官移植 |
释义 | 【器官移植】 拼译:dragan transplantion 用手术的方法将整个保持有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己的或通常是另一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叫作器官移植。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医疗手术用于治疗一些已不能用其他疗法治愈该器官的致命性疾病的病人。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初发于19世纪。20世纪初血管吻合技术创立后,实验动物的器官移植始获成功。1902年,Ulman首用套接血管法施行自体同种移植肾和异种肾移植;Caviel用直接血管吻合法来试行动物肾移植,被称为现代器官移植外科技术的奠基人。临床上异体器官移植始于30年代,在50年代以肾移植成功为标志而进入应用阶段。60年代的第1代免疫抑制药物(硫唑嘌呤、强的松和抗淋巴细胞血清)的问世,使器官移植获得稳步发展,到70年代已取得很大成绩。肾、肝、心、骨髓等移植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胰腺与胰岛、脾脏、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心肺联合移植等已在临床试用而获得初步疗效。各种脏器移植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深入到遗传免疫学的领域,器官移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现代医学,已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器官移植本身具有以下特点:(1)移植器官在移植手术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着活力;(2)器官移植属活体移植和吻合移植,通过手术立即进行血管吻合,重新建立血液循环;(3)如果是同种异体移植,术后不可避免地有排斥反应出现。目前,同种间器官移植已成为医学上有实用价值的医疗方法。同胞间、异卵双生子之间、父代与子代间、亲属间及非亲属之间的移植都属于同种异体移植,移植的器官可来自活体或尸体。成双的器官可来自自愿献出一个健康的脏器者,而单一器官如肝、心,则唯一的来源是尸体。现代器官移植能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原因:(1)血管吻合技术的进展与发展;(2)短期低温保存供移植用器官方法的成功,能安全保存供体24~72h,甚至5d以上,使离体供移植用器官从切下到移植手术成功,始终能保持着活力。(3)移植遗传免疫学的发展:器官移植的成败与受体间的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有密切的关系,免疫监测的研究对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斥反应作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是器官移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免疫学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建立,对器官移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控制排斥反应:近年来由于环孢素(Cy-A)的应用,对各个脏器的移植的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最近更新一代免疫抑制剂EK506已问世,其疗效更加优越。(5)术前多次输血能改善移植预后,提高病人存活率。(6)“脑死亡”概念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提高了供体的质量。(7)国内外移植中心的建立,供受体登记、配合、远距离运送协作网已逐渐形成。肾移植 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它是各类器官移植中疗效最稳定和最显著的。1954年,美国Murray首次施行同卵双生姐妹间的肾移植获得成功;1955年Murray和法国Hamburger各自第1次为异卵双生同胞施行肾移植获得成功;1962年Murray第1次用尸体肾施行人的同种移植获得成功。这3次不同类型的肾移植的相继成功,标志着现代器官移植临床应用阶段的开始。1975年以来,肾移植手术长期效果有了稳步提高。亲属供肾移植疗效较好,而近年来尸体肾移植疗效也有提高。由于HLA配型的进展,对选择供受体者的应用日益发挥着指导作用,加之术前输血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尸体肾移植者1年存活率已达80%~93%。到1983年全球已施行15万次,现在每年约做1万~2万次。中国肾移植始于60年代初,到1987年达2435例和2707次,移植肾的1年人/肾存活率为93.7%和78.78%,最长存活力超过10年。在尸肾保存方法、肾移植血管外科、肾移植研究模型的制备、抗排斥治疗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均有较大进展。凡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已发展到终末阶段,经一般治疗无效,如尿素氮持续在35.7mmol/L以上,血肌酐707~884μmol/L以上,肌酐清除率低于5~10mg/min,都是肾移植的适应证。原发疾病常见的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以及肾硬化、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和因外伤或疾病以致丧失孤立肾或双肾等疾病。但对有淀粉样变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弥漫性血管炎等患者禁忌作肾移植。活动性感染、心肺肝等重要器官有明显损害和全身情况不能耐受移植者也属禁忌。在中国,感染和排斥反应仍为影响移植肾存活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同种肾移植的效果,必须在移植免疫方面,包括组织配型,进一步开展和探索理想的免疫抑制剂以及预防感染,减少外科并发症等方面作出努力和研究。肝移植 1959年Moore首次施行狗的同种原位肝移植;1963年staizl首次为一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作了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到1986年,国外施行肝移植已近5000例,6年存活率在70%,最长存活并有良好功能者已达20年,手术死亡率低于10%。中国1977年施行首批肝移植,到1988年共做58例。适应证为:一切肝病用所有疗法不能治愈,而预计在短期内无法避免死亡者均可作肝移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某些先天性肝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高酪氨酸血症等)、终末期肝硬变、慢性活动性肝炎、累及两侧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等。移植后早期患者死亡多由于技术并发症,手术的关键在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通畅胆道。晚期患者死亡多由于胆道并发症、全身感染、癌复发、排斥反应等。中国肝移植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手术例数少,存活期短,至今尚无存活1年者。目前,肝移植的实用临床意义已为全球所公认,它是肝脏终末疾病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予推广。在临床大脏器移植中,其地位仅次于肾移植,前景十分宽阔。心移植 心脏移植已成为治疗某些终极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1905年Cavie和Guthzie首先进行了犬异位心脏移植的尝试,被移植犬的心脏跳动了2h;1935年Neprune成功地进行了深低温下犬原位心脏移植,心脏跳动了6个多小时;1964年Hardy给患者进行了异种心脏原位移植,被移植的心脏复跳了,但在撤除外循环后1h心跳停止;1967年Bainard首次成功地为1例患者进行同种异体心脏原位移植,病人存活了18天。到1987年国外施行心移植术已超过4000例,存活最长者为17年。施行最多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1年存活率为85%,5年存活率为78%。中国心移植始于1978年,迄今已施行5例。其适应证是晚期心脏不治之症,估计存活期在半年以内者,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疾患、自发性心肌病变、多瓣膜病变合并心肌病等。但受者有严重的对血管扩张剂无反应时肺性高血压(肺动脉压高于8kPa和肝血管阻力超过8woodu)、活动性感染、新近有心肌梗塞、严重糖尿病、严重脑或周围血管疾病和精神状态不稳定者均属禁忌证。近年来严格控制适应证,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作免疫抑制剂。用T-淋巴细胞监测或经静脉作右室心内膜活检来诊断早期排斥反应和及时的心再次移植,故使心移植获得较好的进展。胰腺移植 1966年Kelly等施行首例临床胰腺移植,到1990年统计国外已施行各种术式的胰腺移植达2639例,1年有功能存活率达56%,最长者存活10年以上。1982年中国首次施行临床胰腺移植,迄今共施行9例次,有1例功能超过1年,术式主要用胰节段移植,胰管采用开放式的或以化学栓塞剂予以阻塞,术后应用Cy-A作免疫抑制治疗。其主要适应证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移植成功后可不再注射胰岛素,完全摆脱外源胰岛素而维持正常血糖,且能预防甚至使糖尿病并发症减轻。糖尿病已并发肾血管病变者可同时作胰肾联合移植。总之,中国器官移植工作开始较晚,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起步,虽然进展较快,但总体来看,中国器官移植的疗效与长期存活率尚较差,某些国际上研究较多的移植如胰岛细胞、肝细胞移植才刚刚开始,“脑死亡”概念未为社会上多数人所理解,法律上尚未被接受,供体来源困难,而遗传、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尚较薄弱,故只有加强和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临床器官移植工作才会实现更新、更快、更大的发展与突破。【参考文献】:1 夏穗生,等.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2,3:22 谢桐,等.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6,7(2):643 夏穗生.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4 Starzl T E,JAMA,,1990,263:26865 裘法祖,普外临床,1991,(6)3:1296 夏穗生,普外临床,1991,(6)3:1297 张本国,普外临床,1991,(6)3:1418 陈实,普外临床,1991,3(6):147(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蔚萱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