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动物皮毛中的类固醇激素
释义

【动物皮毛中的类固醇激素】
 

拼译:steroid in animal coat hair
 

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系列过程与激素密切相关。研究类固醇激素在被毛上的分布、来源、更新速度、去向和影响因素等,将为动物的类固醇激素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为“毛的生理”提供新的信息,为动物的妊娠、疾病诊断提供新的简便方法。

1950年,美国蒲锐士曼(Pressmen)和叶甚(Eisen)首先应用放射性碘标记抗原来研究抗原-抗体免疫反应。1953~1956年,美国彼尔生(Berson)和雅罗(Yalow)使用放射性碘标记蛋白质研究人体的蛋白质代谢,发现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存在胰岛素抗体。1958年,彼尔生和雅罗又发现非标记抗原能竞争抑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并从结合能力来测出未知抗原的量,从而创建了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这种方法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灵敏性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两大特点,能检查生物体液中的微量免疫活性物质。

1960~1970年,一些学者发现只有产生抗体的大分子物质才能建立RIA法,而更多的是小分子物质(半抗原),从而使RIA的应用受到了限制。1960年,易克士(Ekins)根据相同原理,不用制备抗体,而利用一些天然蛋白质作为特异性试剂,建立了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简称CPBA)。1969年,海贝(Haber)将血管紧张素肽Ⅰ和入肽血管紧张素肽Ⅱ的N末端与蛋白质连接后免疫动物,得到适合于RIA使用的抗体。所以不论是小分子或某些药物,与蛋白质连接后免疫动物,均能获得较满意的抗体,至1977年RIA趋于完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定量分析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8年,谢米其(Shemesh)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乳牛配种后21~24d的血液孕酮浓度,发现可借以判断其是否受孕。1971年,里(Ling)等应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奶中孕酮浓度,发现也可达到类似的早孕诊断效果。由于采奶比采血方便,且对动物无害,此项技术迅速被各国采用,对孕牛诊断的准确率一般为79%~86%,非孕牛达90%~100%。目前,此项技术已用于马、水牛、羊和猪等动物的妊娠诊断。但以血为样品的缺点是:多次采血对动物有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对怀孕动物,而采血也不方便。以乳为样品的缺点是:在动物的某些年龄阶段(性成熟,初次产仔等)、某些季节(如干奶期等)和某些生理病理条件下无奶可取。同时血和奶的样品运输和保存需要低温条件,这就限制了此项技术在交通不便的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

1982~1987年,刘显义等发现毛中也能测出孕酮、雌二醇、睾酮等激素,并可籍毛中孕酮浓度来诊断乳牛是否妊娠。于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包括:(1)毛中孕酮激素的提取与鉴定。取适量的毛样品,相继用乙醚、甲醇和石油醚处理,将所得的提取物代替孕酮放射免疫药盒中的标准品孕酮,其余试剂不变,按药盒规定的操作程序制备标准曲线与原药盒标准曲线比较,结果毛孕酮标准曲线与原药盒标准曲线平行。毛孕酮的熔点为129.5℃,与标准孕酮(进口分装)的熔点129~131℃基本一致。(2)孕酮由血到毛的转移。随机选用成年健康小白鼠4只,经腹部皮下一次注入H3-孕酮,按预定时间采集背部毛样品,经石油醚处理后进行放射性测定。注入孕酮后7h,毛中可测出放射性,24h达到最大值,其后逐渐下降。(3)毛节段中孕酮的分布。采集人工输精后24d乳牛乳房上的毛样,将采集的毛样分成两份,一份毛样分成长度几乎相等的3段(上段、中段和基段),分别用石油醚处理,用CPBA检测。结果上段、中段和基段与全毛样品的孕酮含量无明显差异,表明孕酮在毛上的分布是均匀的。(4)发情周期中毛孕酮含量的变化。输精后间隔1天采1次毛样,采至27d,用CPBA检测毛孕酮。结果表明,配种后1~17d怀孕动物与未孕动物毛酮水平无明显差异,19d后怀孕动物高于未孕动物,21~24d怀孕动物明显地高于未孕动物,这与谢米其和海蒲(Heap)等用血和奶所得的结果相似。(5)室温下保存毛样对毛孕酮的影响。将采集的毛样品分成两份,1份毛样采集后立即进行毛孕酮含量测定,另一份毛样在室温(15~25℃)下避光保存31d后测定毛孕酮含量。结果表明,毛样品在15~25℃下保存几周对毛孕酮无明显影响。(6)以毛为样品对动物的早孕诊断。采集人工输精后21d和24d的475头乳牛乳房的、头部的和背部的毛样品,剪碎毛,经石油醚处理,用CPBA检测其孕酮含量,在测定毛孕酮的结果与直肠触诊比较的基础上,以50mg毛含孕酮是否达到5.5mg为判断孕否标准,采集配种后24d乳牛乳房上的毛样品,诊断孕与未孕牛的平均准确率分别是86.2%和96.6%,与国内外用血和奶作样品诊断孕与未孕牛的准确率(79%~86%和90%~100%)相似。21d的毛样品略低于24d的毛样品,其它部位的毛样略低于乳房的毛样品。

1988年,陈发菊等采集了17头配种后24天水牛背部的毛样品,用CPBA检测其孕酮含量,以100mg毛含孕酮4.5ng为妊娠,小于3.5ng为非妊娠,介于两者之间为可疑,诊断孕与未孕牛的准确率分别为88.9%和100%。1989年,曾宪垠等同时采集了23只配种后22d山羊的背毛样品和奶样品,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孕酮固相放射免疫药盒检测毛孕酮的和奶孕酮的含量,以50mg毛含3.7ng孕酮为判断孕否的标准,诊断孕与未孕羊的准确率分别为77.8%和100%。以每ml奶含3.9ng孕酮为羊判断孕否的标准,大于或等于3.9ng为孕羊,反之为未孕羊,诊断孕与未孕羊的准确率分别为82.4%和100%。同时进行了山羊产前毛中孕酮含量的检查,产羔前9d毛中孕酮含量维持在高水平,产前8d毛孕酮含量下降较快,产羔当天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在发情周期中孕与未孕羊的毛孕酮水平的变化与奶孕酮水平的变化相似。

1990年,张习艺和谭毅等同时采集牦牛、军犬的毛和血样品,用RIA检测其孕酮,发现毛中孕酮激素出现的峰值较血液晚10h左右。

1991~1992年,刘显义等在大熊猫、黑熊、獐、鹿、鸡、鸭、鹅和猪等动物毛中亦检测出孕酮等激素,并有年龄、性别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目前,正进行毛中类固醇激素的更新速度,类固醇激素分布于毛表皮或毛的髓质部和乳牛发情周期中毛和奶中孕酮含量变化是否相似等研究。类固醇激素由血液到毛的转移是代谢过程还是物理过程;类固醇激素在毛上的去向;人类头发是否也类似于动物被毛存在着类固醇激素等问题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Shemesh M,Ayalon N,Linder H R,J.Reprod.Fert.,1968,15:161~164

2 Laing J A,Heap R B.Br.vet.J.1971.127

3 Xianyi Lu,et al.Internatio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1988,3(2):125~127

4 陈发菊,等.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9,7(4);244~246

5 刘显义,等.核农学通报,1993,14(4):185~186

(四川农业大学刘显义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