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 |
释义 | 【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 研究农作物产量与天气,气候条件的相互关系,建立可供业务使用的模式有重要意义。 1924年英国费希尔(R.A.Fisher)最先开创了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的单因子盯关法的研究工作。1962年美国汤普逊(L.M.Thompson)等人提出了多因子的统计回归模式。此后,包含较多因子的各种作物的产量气象预报模式不断出现。到1971、1972年加拿大贝尔(W.Baier),罗伯逊(G.W.Robertson)等人的工作,使统计型气象预报模式达到颠峰。1971年荷兰德·怀特(Dewit)、美国雷蒙(E.R.Lemon)、1975年前苏联罗坚科等人开展了农作物生长动态模拟进行产量预报的研究。同年,美国海伦(J.C.Helen)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产量预报试验。运用农作物产量与气象条件建立统计回归型的气象预报方法,是一经典问题,自费希尔(1924)作了小麦产量气象预报以来至今已经渗透到经济作物。如,棉花、可可等产量的气象预报。统计型预报方法的关键是预报因子及回归方法的选取。随着现代统计理论的发展,诸如,岭回归、脊回归等技术已被农业气象学家采用。到80年代仍以贝尔、罗伯逊等人的阶乘型方法为基本统计预报方法。在中国该工作起步日晚,当前仍作为一种常规方法。近年来也对统计型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如,邹永林等人(1988)对Baier-Robertson)的改进型预报方法,解决了经典的BaierRobertson法未能考虑预报因子权重问题。李德(1990)针对常规统计型预报模式为静态模式、外延预报效果差的缺陷,引进现代控制理论,较好地解决了预报模式中参数的预报问题。钱培东(1991)成功的将麦斯(Massy)的主成分估计引入,使回归系数的稳定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经典统计法对因子的要求严格,且气象预报模式为离散模式之缺陷,邓聚龙(1986)首先将灰色控制论引入产量预报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并建立了微分形式的模式,经试用,对较大范围来说预报精度很高。虽然近年来关于因子的选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综合因子的出现,但至今统计学预报精度仍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趋势产量外廷预报十分困难。为此,1980以后出现了调和权重法,差值法以及加权回归法(李春云,1991)和考虑农技因素的综合法(陈锡康,1991)。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以后者较为客观、谨慎,有一定发展前途。统计型预报方法最大缺陷是远离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实际环境条件,因而自德·怀特(1974)等人提出生长动力模拟方法以来,各国都在探讨,发展较为迅速。在小麦方面美国有CERES(1980)系统,可以进行全美或全球产量预报。1989、1990年中国高亮之等人最先在水稻方面开始研究。1991年郑剑非等人在CERE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的计算机系统。关于作物生长动态模拟研究的情况,荷兰德·维瑞斯(F.W.Devries,1989)等在其书中作了详细的总结。然而,由于作物产量形成的机理的复杂性,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的非线性,致使该方法用于业务工作还有一段时间。应用卫星遥感方法最早的是美国,他们从1974年开始了大面积作物估产试验计划(LACIE)。1986年我国北方11省市也开始试验,并于1989~1990年相继投入业务使用,但这只是建立在光谱绿度值上的统计型预报,到1990年仍未有进展。由于粮食问题的国际性、作物产量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可以认为农作物产量的气象预报将是农业气象学重要研究领域。近年内作物生长的动力模拟方法是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预计10年后可运用于业务。在2005年前后将着手开展全球性的农作物产量的数值预报,统计型预报方法则将在近年内走向以计算机为主的综合作物管理、决策咨询、产量预报为内容的微机自动化服务系统。年间遥感方法将综合考虑众多参数进行产量预报,范围从洲际到全球。【参考文献】:1 Fisher R A.Roy Soc phil Trans Ser.,19242 贝尔W,等著,王馥棠译.作物-天气模式及其在产量预测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73~803 De Wit C T,et al.Potential Crop Production,19714 高亮之,等.中国农业气象,1989,10(3)5 李德.中国农业气象,1990,11(1):P546 张宇,等.气象,1989,15(8):457 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798 De vries F W,et al.Centre for agricultural publishing and documentation,Wageningon the Nethorlands,1989(安徽省蒙城县气象局李德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