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钢铁中稀土合金化内耗
释义

【钢铁中稀土合金化内耗】
 

拼译:internal friction of rare earth alloying in iron and steel
 

是把稀土合金化与原子尺度微结构联系起来,是稀土钢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内耗在冶金中应用的进展。合金化应是指:通过元素固溶或固态“反应”,从而影响微结构或结构和组织,使金属材料获得希望的性能。显然,元素固溶在点阵、位错、晶界,或同固体中其它元素作用以至脱溶等,这些将产生内耗源,或引起内耗源变化;都将导致材料的弛豫谱改变,宜称“合金化内耗”。而合金化又是发展金属材料的基本冶金手段之一;因此,稀土合金化内耗归为“冶金内耗”。

20世纪20年代初,西欧开始研究稀土钢。50年代,加稀土已列入美国的不锈钢熔炼工艺;稀土用在洁净的不锈、耐热等高合金钢已较成熟。但直到1970年Jones & Laughlin钢公司的Luyckx等提出控制钢的稀土-硫比(RE/S),才充分认识稀土化学活性的意义;含稀土的普通钢也随加入工艺的解决得到突破,并在本年代达到高峰。由于稀土起的和被认识到的,主要是净化或改变夹杂、细化组织的变性等作用;把加稀土的钢称做“稀土处理钢”。70年代后期,缺乏稀土资源的西欧、日本成功地发展了Ca喷射冶金;导致国外稀土处理钢减少。廉价的Ca处理,加上已成熟的洁净钢,使稀土处理钢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到80年代,在开发“处理钢”的同时;研究钢铁中稀土合金化,已成为影响稀土钢发展的重要课题。

80年代以来,资源丰富的中国与其它国家不同;加稀土的钢不是减少,而是逐年增加,甚至迅速增长。这与中国除广泛研究稀土处理钢品种、工艺外,还重视基础研究有关。80年代初起,中国抓了钢铁固溶稀土测定,在物理冶金面临研究钢中稀土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科学家改进了川村和郎的电解分离测量固溶稀土的方法,对钢铁内稀土固溶度、“合金化量”做了大量测试。还探索了用电子探针等技术研究稀土固溶度。

要求放入有机介质、又受强电解作用的分离样品,其各相稀土分配量与热力学条件不同的原试样相同,这是川村方法的困难;尤其对固溶量很少的稀土,问题更为突出。对于探针等方法,即便测量、分析可靠;但如何用局部浓度表征固溶度,也是问题。以至1987年中国第3届钢中稀土应用学术讨论会,在什么是固溶、“合金化量”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因此,给出钢铁中稀土固溶的可靠证据和演示稀土合金化,进一步成为发展稀土钢亟待解决的课题。1986年,在提出上面的合金化概念及合金化内耗思想的基础上,戢景文等开展了钢铁中稀土合金化的内耗研究。这是稀土钢发展的需要,也与内耗学科的进展有关。

1947年,T.S.Ke(葛庭燧)发现晶界内耗并公布了扭摆装置。翌年,Zener发表了《Elasticity and Anelasticity of Metals》专著。同年,Ke给出变形铁的室温-550℃内耗谱;加上一系列铁基材料内耗研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铁内耗谱。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吴自良及其同事的铁基材料I-S阻尼系统研究和南京大学王业宁及她的学生发现2~5mg/kg碳在高纯铁中引起C的SS晶界峰等等。这些是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1963年,Свиcтунова等发现,稀土使XH77TЮ合金的晶界峰降低并向高温移动;这是用内耗研究金属中稀土最早的报导。1974年,兰州大学的由淼等研究了加mischmetal的工业纯铁内耗,发现稀土对Snoek、SKK及晶界3个峰都有影响。1981年李文彬等研究非自耗电弧熔炼的加La,Ce,mischmetel及Y的纯铁内耗时,认为在含0.009wt%Y铁展宽的高温峰内,包含Y的SS峰。这些是早期加稀土的金属内耗研究。但1973年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学者认为不存在晶界内耗;并把传统的晶界峰称作Ke峰,视为一种位错内耗。对SKK峰的机制,学术界的Seeger和Schoeck两大主要学派等则持明显不同的观点。这就很难把稀土引起的内耗变化,同它们的微观机制联系起来。戢景文还发现,传统的制备高纯金属的非自耗电弧熔炼,存在污染问题。

1982年起,Ke指导他的一个研究组用4N,5N,6N的AL对Ke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再次用多晶体出峰的温度单晶体没有峰的事实,证明了Ke峰是晶界峰。为了证明铁基材料晶界内耗,戢提出“参杂表面活性元素”的研究晶界峰方法;通过加有强相互作用的La,P或Nb,C等表面活性元素组强烈影响以至出现晶界沉淀使Ke峰消失等事实,进一步证明了Ke峰的晶界本质;并用能够解释晶界合金化的点缺陷观点,阐明了诸晶界内耗现象的物理机制。戢等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发现替代元素的减弱与增强SKK阻尼效应;其结果表明,对SKK峰有影响,又与元素相关的冶金因素,要么是固溶原子,要么是变形位错上脱溶的沉淀。并给出它们同元素浓度的定量关系和进一步阐明了SKK阻尼机制和替代元素作用机理。这使SKK峰成为研究钢铁中元素合金化很有价值的阻尼现象。此外,还在铁的背景研究内耗上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这些为深入研究钢铁中稀土合金化打下了基础。

自80年代末起,东北大学对加稀土铁基材料内耗进行许多研究。在加La的Fe-P合金里,发现La溶质(SS)晶界峰;还发现在变形Fe-P-La-N合金里,La有很强的增强SKK阻尼效应等,给出了铁中固溶稀土的物理证据。研究表明,La使合金P的SS峰显著降低并移向较高温度,甚至几乎使合金的Ke峰消失;也使降温SKK峰高及峰温度的降低,减少一个量级。从这些得出:铁中稀土、P存在强作用。稀土在工业纯铁里,不仅有像P那样降低SKK峰高和峰温度,还抑制SKK峰温度高温时效回升;稀土加速变形工业纯铁时效时Snoek峰消失、并延缓它的回复,甚至能使淬火及其变形试样Snoek峰低温支明显降低等等。从而得出,稀土有加速铁中N、C脱溶并稳定其脱溶相的作用。这样,通过内耗测定稀土引起的铁基材料弹性能量耗散谱变化,较系统地证明了:稀土固溶于铁,并有控制中铁中P、N.C的强合金化作用。而稀土合金化产生的SS峰,“附加峰”及引起Snoek峰、SKK峰、Ke峰和背景内耗的变化,这就是研究铁中稀土合金化内耗。

在1926年Френкень计算理论切变强变σth后的大约25年里,人类使金属材料的切变强度提高了两个量级。合金化作为手段之一,对此有重要贡献。到50年代,铁晶须强度已达0.7σth,ausforming和冷拔钢丝分别到0.56σth和0.4σth。然而近半个世纪来,提高断裂强度σf成了结构材料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实践都认识到,通过细化来减轻或消除不均匀性,采用净化来减少或去除有害相及杂质,借助合金化来强化材料的薄弱区,是提高σf的途径。显然,“薄弱区”的数量很少,应主要靠微合金化强化。对前两个问题,利用元素的化学活性发展处理钢,是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使用的结构材料强度,已接近实验值的0.5倍。科学家们认为,可能达到的使用限度是360kg/mm2;金属科学家今田黑男曾问:“用稀土能不能突破这个限度?”这个80年代尚未考虑到的因素,很值得注意。稀土既是最有效的“处理剂”,又兼有强微合金化作用;因此,进一步用稀土发展钢必将是一个重要方向。任何研究的或实用的金属材料性能,都是具体条件下微结构运动的宏观效应或结果。因此,研究搞清材料微结构及其动性,将是了解材料属性,实现材料改性,发展及有效使用它们的根本途径。而内耗则正是能够承担此任的迄今最有效的手段;在日本,钢铁工业已普遍用内耗;美国等国家的用户,则不接受未经内耗检测的IF钢等情况说明,冶金需要内耗。而且绝大部分实际材料都处于非平衡态;状态的变化,失稳是普遍的。因此,除固有的(如晶界、磁性等)内耗外,过程内耗是广泛的。有意义的是,研究和使用的具有希望性能的各种材料,又都是经过不同的工艺处理获得的;因此,内耗来源于或受控于制工艺是一普遍现象。正是以上这些,中国的东北大学提出发展“冶金内耗”。这是一种既研究金属滞弹性自身,又研究内耗与材料属性、内耗与制作工艺联系和深入工程问题的内耗,是金属科学、材料和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滞弹性物理发展的结果和需要。

【参考文献】:

1 戢景文.物理.22,1993,208

2 Gilett H W,Mark E L.Bur Mines Bull.199,1992:57

3 Luychx L Bell J R etc Met.Trans,1970.3341

4 余宗森.中国稀土学报,1990,8:269

5 Ke T S(葛庭燧),Phys Rev70,1947:533

6 Zener C(1948),“Elasticity and Anelasticity of Metals”,Univ.of Chicago Press

7 Ke T S,Trans.AIME,176,1948:448

8 Nowick A S Berry B S.″Anelastic Relaxation in Cryst.Solid″,Academic Press,N Y:1972

9 戢景文,等.金属学报,1990,26:A14

10 戢景文,等.金属学报,1992,28:A207

(东北大学戢景文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3 17: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