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感染性腹泻 |
释义 | 【感染性腹泻】 拼译:infectious diarrkea 据1977年的一项估计,全世界每年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约为30亿~50亿人次,,成为严重威协着人类健康、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因子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早在1875年Lösch就发现阿米巴原虫与痢疾有关。1883年,Koch在死于霍乱的患者肠内发现霍乱病原体,随后Shiga又确定了痢疾杆菌为痢疾样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然而,直至20世纪60年代,对腹泻病的研究多限于上述3种病原体感染,大部分腹泻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也了解甚少。1960年,De首先发现霍乱肠毒素;1967年Smith又发现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此后肠毒素致病机制逐步被明确。自1960年Foraml等发现痢疾杆菌的侵袭力与致病的关系后,有关侵袭致病机理研究较多,至80年代后由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才得以进一步阐明。近20年来病毒性腹泻才受到重视,继1972年发现诺瓦克病毒后,1973年Bishop R.F发现轮状病毒非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70年代后陆续被证实或新发现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达数十种。腹泻患者病原检出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0%增至70%~80%。病原的确定促进了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深入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年至少20万人死于霍乱。1991年霍乱疫情更严峻,主要在非洲、拉丁美洲流行,发病数为1961年以来的最高值。痢疾杆菌腹泻仍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流行,每年引起50万人死亡;发达国家虽不常见,亦有周期性流行,据Lee LA分析,1988年美国宋内氏菌痢疾流行高峰可能与免疫水平改变、监测完善或广泛媒介污染、强感染力菌株出现有关。沙门氏菌属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是胃肠炎型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常在新生儿室、儿科病房和幼托机构引起暴发流行。空肠弯曲菌自1973年Butzler从腹泻病人粪便分离成功后,世界各地有培养条件的地区均证实该菌为重要的腹泻致病菌,在发达国家痢疾样腹泻中占首位;中国上海1981年首次报告本病后,病例报告数不断增多。研究资料表明,致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其中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和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旅游者腹泻50%~70%由ETEC引起。由ETEC引起的腹泻每年达10亿人以上,造成100万儿童死亡。此外,气单胞菌、耶氏菌、类志贺毗邻单胞菌、非霍乱孤菌类、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散发的或流行性的腹泻也日益受到重视。轮状病毒分布广,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1984年洪涛等阐明中国成人流行性腹泻由新轮状病毒引起。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轮状病毒每年在全球引起1.4亿人发病,10万儿童死亡。诺瓦克病毒主要侵犯成人和年长儿,常有水源型的及食物型的暴发流行。星状病毒、萼状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的腹泻发病率尚不清楚。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引起的腹泻仍存在地区性流行。病毒性腹泻感染部位在小肠,病毒引起上皮绒毛病变,致使吸收功能障碍,出现水样大便,常伴呕吐。细菌性腹泻根据发病原理分为3类。第1类是肠毒素性腹泻,以霍乱孤菌和ETEC为代表。霍乱肠毒素被发现后,Finkelstein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于1966年明确了其致病作用。1979年J.D.Clements等又证实大肠杆菌的不耐热肠毒素亚单位结构与霍乱肠毒素相似。类似毒素也曾在其他细菌中发现。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腺苷酸环化酶,通过一系列生化机制刺激水、电解质分泌,导致大量吐泻,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致病。此类腹泻大便呈水样,镜检无或少有白细胞,因泻吐量大易出现脱水,重者可因脱水而死亡。第2类为侵袭性腹泻,以痢疾杆菌为代表,也可由沙门氏菌、EIEC、EHEC、弯曲菌、耶氏菌及副溶血弧菌引起。痢疾杆菌侵袭力受质粒与染色体多基因控制,已知1种120~140Mdal大质粒是毒性质粒,其编码的几种外膜蛋白在侵袭致病中起关键作用。典型表现为频繁排出脓血便,量少,有明显腹痛及里急后重,粪检有红细胞及大量白细胞。第3类是肠毒素-细胞毒素性腹泻,以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为代表,典型者结肠可见伪膜样病变,与应用抗生素应用相关,致病机理尚有争议。1991年M.R.Clausen等研究结果不支持伪膜性肠炎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有关。感染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有粪涂片找病原体、各种肠致病菌培养、细菌毒素和毒力测定、特异性抗原测定等。病毒性腹泻可通过电镜和免疫电镜直接观察病毒形态及特异性抗原颗粒。血清学诊断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一些难以检出病原体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率大大提高。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腹泻病的诊断、病原组分及毒素的鉴定和分型。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先进技术设备,全面推广存在困难,探索简便价廉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例如1991年M.J.Albert等创立了ELISA签定EPEC,认为此方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面积推广应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主要为补液和抗病原两方面。虽然早在1832年J.A.Latta就应用静脉输液治疗霍乱,但口服补液治疗(ORT)仅开始于60年代末。肠毒素引起分泌型腹泻机理阐明后,1968年N.Hirschhorn等根据葡萄糖的吸收促使钠、氯离子被动吸收的原理,采用口服补液盐(ORS)治疗霍乱取得疗效。随后的一系列研究资料肯定了ORT的作用。1976年WHO推荐的ORS配方为1000ml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及氯化钾1.5g。10多年间全球推广应用使很多患者免于死亡。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米粉ORS纠正脱水效果显著,最近D.Rizarroo等经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明米粉ORS在减少粪便量方面优于葡萄糖ORS。病毒性腹泻多自限,主要危险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患者最易脱水,必须尽早给予ORT,多数患儿可照常哺乳,严重脱水者可静脉补液。细菌性腹泻患者除补液外,常需病因治疗。1991年Ashkenazis的综述文献指出,是否应用抗生素要根据所估计的特定病原而定,并常随个体而异。肠毒素性腹泻补液是治疗的关键。霍乱患者经积极正确地应用ORT和静脉补液病死率可降低到1%以下,同时用抗生素可缩短病程、减少粪量、消除粪菌,一般首选四环素。S.K.Bhattacharya认为氟哌酸可作为耐药株的替换药。痢疾杆菌和EIEC腹泻则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和阻断人-人传播,有待解答的问题是病原治疗的时机及药物选择。各地区痢疾杆菌耐药谱及耐药率差异很大,新耐药株不断出现。1990年M.L.Bennish等和梅芹等的研究资料均表明对常用药物如SMZ-TMP、痢特灵、氨苄青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耐药时,成人用新喹酮类疗效良好。沙门氏菌尤其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极为严重。1954年W.B.Macdonald。发现氯霉素治疗小儿沙门氏菌胃肠炎无效。1969年B.Aserkoff等则发现用氨苄青霉素等治疗后使排菌时间延长,且导致细菌对所用药物产生耐药性。现已清楚耐药性可通过R因子在同种菌或其他肠杆菌间传递,发展迅速,往往呈多重耐药。1990年A.A.Farhoudi-Moghaddam等报告多重耐药株占89.6%。1991年吴仕孝和唐毅报告1组鼠伤寒杆菌对常用药耐药率为100%。因此,一般沙门氏菌腹泻不用抗生素,只给予补液对症治疗。新生儿易发展为败血症,主张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已并发败血症、脑膜炎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用敏感抗生素,成人新喹酮类为最佳选择,此类药物因对骨板软骨有损害,不主张用于儿童。有人认为此类药有重要治疗价值,对其毒副作用应予重新评价。弯曲菌、EPEC、ETEC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腹泻以补液为主,抗生素只选择性用于严重患者。EHEC、气单胞菌、类志贺毗邻单胞菌、耶氏菌和非霍乱菌类等引起的腹泻轻者无需治疗或只需补液处理,抗生素疗效待评。感染性腹泻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促使人们致力于预防措施的研究。肠外途径接种疫苗已证实效果差,但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肠道感染疫苗的研制。第25届美国-日本“霍乱及相关性腹泻”年会上肯定了口服霍乱疫苗(B-WC)的保护效果,剂型的改良与免疫程序的改进工作正在进行。由于交叉免疫性,该疫苗同时也减少70%ETEC腹泻的发生。从分子生物学机制上对ETEC肠毒素的研究正试图从致病机理上探索高效疫苗。痢疾杆菌减毒疫苗依链株有一定副作用,安全性也不能肯定,新的疫苗候选株正处于实验阶段。轮状病毒疫苗保护率尚不稳定(0%~78%)。1991年RuuskaT等报告,用轮状病毒RIT4237株免疫新生儿,在2~3岁内发病数未下降,但临床过程减轻,流行季节前接种较好。K.Midthum等研究了自然减毒株M37疫苗,认为耐受性好,在小于6月婴儿中出现中等度免疫。尽管疫苗预防有着广阔的前景,尚不能全面推广,有些病原体还无有效疫苗问世。因此,一般预防措施如卫生设施、个人卫生和卫生宣教在防止腹泻传播方面仍很重要。1990年娄红等报告,某农村经饮水改良和粪无害化处理后腹泻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节约了医疗费用,增加了劳动日,也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卫生设施投资可在两年内自身偿还。个人卫生提倡肥皂和流水冲洗双手,不饮生水,不用河水洗抹餐具瓜果等。卫生教育还包括家庭中对腹泻的正确处理。人类对太空或海底的探索,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的国际间交往,可能导致腹泻病原体种类及分布特点的不断变动。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AIDS病人的不断增多,现有耐药菌的耐药性变迁及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将给腹泻病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这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和担扰的问题。控制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必须靠全人类互相协作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是研制并验证切实有效的防治肠道感染的疫苗。【参考文献】:1 Takeda Y,Miwatani T.Bacterial Diarrheal Diseases,l3oston:Mirtinus Nijhoff,1985.1~102 Farhoudi-Moghaddam A A,et al.Scand J.Infect Dis,1990,2292):197~2033 Spriggs D R,Sack RB,J.Infect Dis,1990,162:584~5904 肖东楼.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3):189~1905 Midthum K,et al.J.Infect Dis,1991,164(4):792~7966 Rizarro D,et al.N.Engl J Med.,1991,324(8):517~5217 胡善联.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分册),1992,19(1):4(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晓平讲师撰;余鑫之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