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行为医学与健康
释义

【行为医学与健康】
 

拼译:behaviral medicine and health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公布一个新数字:人类死亡因素中,60%是不良行为引起的,较1977年美国因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致死者占48.9%又增加了11%;而中国调查的结果占37.3%,见表1。

表1 中美两国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从表1可见,中美两国都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居4种因素的首位。无论在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前4位死因以及全部死因,都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占首位。

按生物医学模式,心血管疾病是因血脂过高、动脉硬化引起,恶性肿瘤因致癌物激活。随着人们认识层次的深化一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看到在这些生物学因素背后存在大量的社会和行为因素。摄入动物脂肪过多行为才引起高脂血症,使胆固醇积蓄于动脉壁而致硬化;吸烟行为既可加速动脉硬化(特别是冠状动脉),又可增加血小板的粘滞度,易使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身体缺少锻炼行为,使心肌收缩力不强,适应性差;吃盐(钠)过多行为,导致钠滞留体内水分,增加血量,血管呈高压引起高血压;A型行为(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无端敌意)激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性反应,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据卫生部信息中心预测,高血压病在90年代后将增加3倍。全球每年有250万人死于与烟草有关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等)。WHO估计全世界有10亿人有精神心理障碍。北京、天津成年妇女年半数超过平均体重,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祸根。据预测,2000年中国约有10%的居民患高血压。1984年WHO专题报告提出:防治恶性肿瘤要靠社会和行为措施。

行为=f(个人·环境),f为函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978年在美国耶鲁通过的行为医学定义是:“把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结合起来,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边缘学科”。国外医学院校讲授此课约200学时左右,并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以适应行为干预的需要。

美国自60年代以来用行为干预措施防治心血管病;在1963~1980年期间,烟制品减少27.1%,奶和奶油减少24.1%,牛油减少33.3%,蛋类减少12.3%,动物脂肪和油减少38.8%,植物脂肪和油增加57.6%,鱼类增加22.6%(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因而使同期各年龄、不同性别和种族的人群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明显下降,见表2。

表2 美国各年龄组脑血管病和冠心病下降情况

上述情况不仅美国如此,十几个发达国家皆有此倾向,使这些国家人群的平均寿命在70年代后又逐步延长,结束了50~60年代徘徊不增的局面,他们的经验主要是进行了行为干预。

日本原为胃癌高发国,通过少吃盐制品、多吃新鲜菜果和牛奶,使胃癌患者死亡率1982年比1950年下降36%。美国制订1980~2000年防治癌症计划,主要通过减少吸烟(由37%减到<15%吸烟率),减少脂肪摄入(占热量<30%),增加纤维素(由10g增到20~30g)3项主要行为措施,预期可使癌症患者死亡率下降50%。

美国卫生部1990年对预防保健战略作评价时指出,1972~1984年心脏患者死亡率下降33.9%,中风患者死亡率下降47.8%。提醒卫生部,过去的临床战略不仅成就不大,而且使卫生经费开支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增到11.7%还嫌不足,因此必须转而实行行为干预战略。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形成习惯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烟、酒、饮食失调等)、成瘾行为、自杀行为、致意外行为、神经症行为以及A、B型行为等,它们具有泛影响性、层次性、累积性和靶器官(系统)的相对特异性。行为诊断可通过临床或现场观察、仪器测定、问卷调查和情境模拟等获取信息。行为研究重归纳、看事实,动态地直接地研究人的活动。例如,中国某大学对35年学生休学原因分析资料,因病学休学的以神经衰弱和精神病为最多,占52%,证明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其他名牌大学也有此倾向。美国加州人口实验室用前瞻性方法研究个人行为因素与寿命的关系,经15a观察,得出永不吸烟、经常锻炼、少量饮酒或不饮酒、每天睡眠7~8h、保持合理体重、不吃零食、坚持吃早餐共7个因素都有者,比只有2~3个因素者增寿11a(45岁以上)。又如人的智力、情绪和生理节律周期分别为33、28、23d,若3种周期处于低潮时,人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常发生意外。浙江汽车运输公司据此原理管理532名汽车司机,3个节律均处于低潮者不出车,6个月使车祸发生率下降41.6%,受伤人数减少40%,死亡人数减少88.8%。

医学的研究重点在高危人群、高危环境和高危反应者。丧偶者、离婚者、离退休者、失恋者、失学者、失业者、残疾人为高危人群。社会动乱、家庭不和、经济破产、法律处分、水旱火警等灾害等为高危环境。上述3个节律处于低潮时为高危反应。中医说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可致病皆为高危反应。故国内外学者制订紧张生活事件量表,把高危因素变作生活变动单位(LCU相当分数),以便量化。

心身医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有爱情生活、人际交往良好、积极乐观的人,通过心理神经免疫学作用,使T细胞等体内“信息物质”大量产生,有助于防止感冒,加快伤口愈合,抵抗癌症生长,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国初诊病人的1/3、美国初诊病人的1/2为心身疾病,被临床医生忽视而当作躯体性疾病来治,常事倍功半。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又称自身创造的危险性或慢性自杀,要靠自我保健去克服。自我保健不是各自为政,而是激发人的潜能(目前只用了百分之几),加上社会支持和医生指导。健康教育可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知识,自觉改变不良行为。美国7个州高血压患者经过10年健康教育,有24%的人血压降至正常水平;1982~1985年,因高血压到医院接受检查和监测人数增加52.7%,其他原因就医者只增加4.8%;1979年每日人均摄入钠量为4~10g,1982~1984年已减到2~3g;1985年与1979年相比;群众认识高血压可能是冠心病的因素由24%升到92%,78%的人认识高血压与中风有关,91%的人认识吸烟与冠心病有关(原为32%),86%的人认识胆固醇与冠心病有关(原为11%),60%的人认识糖尿病与冠心病有关。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自觉执行自我保健措施,取得表2所述冠心病和高血压发病率下降的明显效果;其他疾病也有类似情况。因此WHO认为健康教育是“90年代的卫生战略”。

健康教育是通过传播与教育的方法向全社会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或改变与健康相关的行为,促进人群健康的一项事业。WHO认为:“健康教育是有关个人、集体和社区一切影响健康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活动,以及为了健康而进行改变过程的努力”。两个定义都强调落实行为改变。过去人们称卫生宣传,意思不够准确。现代健康教育认为:知识、态度、信念、行动(KABP)是健康教育的4个环节。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行为医学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学科,有人说健康教育工作者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程师”。行为的产生受知识、个性、信念、态度、需要和价值观影响,通过注意、认识、联想、信服、需要、决心、行动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故进行健康教育需研究健康行为学、健康传播学、健康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上海已把健康教育作为实现2000年卫生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天津市“四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和脑卒中)防治规划中,提出“永不吸烟、少吃钠盐、合理饮食、经常锻炼”作为目标的健康教育要求。

行为医学虽然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但同时也有不少难点。热点是由于“生活方式病”比重越来越大,研究行为干预以对付心脏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的挑战。难点是行为形成的多因果性、行为发生的多变性、行为测定的复杂性,而它对健康影响有潜袭性(即不易为人知晓,发觉时已晚)、累积性(不发生急性危害,一旦形成不易消失)、泛影响性(无特异定位,影响广,常突破某一脏器系统而致病),加上过去对行为科学缺乏认识,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研究和开展行为医学必须结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进行。不少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行为科学时代”。

【参考文献】:

1 David C.Pearson et al.Preventive Medicine,1987,16:783~795

2 梁浩材.社会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6~57

3 美国1990年国家卫生目标的中期评价(卫生部信息中心内部交流),1989,9~13

4 陈心广.行为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45

(中山医科大学梁浩材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