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职业性颈臂疾病 |
释义 | 【职业性颈臂疾病】 拼译:occupational cervico-brachidal disorder,(OCD) 职业性颈臂疾病是劳动过程不良所造成的一类职业性征候群。它可由肌肉骨骼反复活动引起,也可由静力负荷造成,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是器质性的,精神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职业性颈臂疾病类似的术语有颈肩腕综合征、职业性肩颈疾病、职业性颈上肢疾病、颈上肢肌肉疾病等。 因不良的劳动过程引起的包括职业性颈臂疾病在内的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十分普遍,在一些国家已成为主要职业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在职业性疾患中仅次于职业性皮肤病,居第2位。它也是工作年龄组人群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给工作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美国、瑞典等国每年花费在此方面经费均在百亿美元之上。各国医学家、人类功效学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卫生问题均已给予高度关注,日本卫生学会还设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职业性颈臂综合征委员会。本病的病因、病理、流行病学及人类功效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职业卫生领域热点之一。1979年沃斯(Waris)对职业性颈臂疾病的定义、病因学及病理学进行过详细阐述。肩颈臂部肌肉骨骼负荷不同的职业人群,职业性颈臂疾病患病率差异很大,负荷重的职业人群存在较高的患病危险性。患病率较高的职业有:(1)键盘操作者(如打字员、计算机操作员等);(2)职员、编辑、抄写员;(3)会计员、现金出纳员;(4)缝纫工、绣花工、印刷工、手工艺工人;(5)生产流水线上装配及包装工作人员;(6)电焊工及电镀工;(7)邮局分拣工;(8)医院化验员、牙科医生;(9)汽车驾驶员;(10)其它肩颈肌肉负荷重的职业工作者。职业性颈臂疾病为多因素疾病,属与工作有关的疾病。肩颈臂部局部肌肉静力负荷较大和/或反复性高节奏活动是其发病基本因素,工作设备不良的功效设计、不良的工作姿势(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期从事超过肩水平的举臂工作等)、不良的工作环境(如振动、照明不足等)、工作安排不当(如生产定额过大,超时工作等)、家务过重、精神紧张或抑郁等因素在发病中皆起重要作用。其病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附着点损伤 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的胶原纤维以扇形附着在骨骼上,繁重的工作可引起血流重新分配,大量的血液流向工作肌肉,造成附着点局部缺血,长期血供不足,局部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其内部出现微小断裂,导致局部炎症和疼痛发生。退行性关节病变 某些工作需要关节承受重复性脉冲负荷,这种脉冲负荷通过影响关节软骨而增加关节发生退行性变的危险性。肌腱损伤 肌腱强度较低,易发生断裂,静态作业时骨骼对肌腱的压迫和肌腱本身持续性紧张,均可影响其血液循环,而导致肌腱退行性变,棘突上韧带和肱二头肌肌腱为无血管区,更易出现微小断裂和退行性改变。在举臂工作过程中,位于粗隆沟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和它的滑膜腱鞘在小粗隆处会发生磨擦,造成肌腱和滑膜的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而出现肱二头肌肌腱炎。肌肉损伤 肌肉损伤表现为:(1)机械性损伤:缺乏锻炼的新工人突然承担肩颈臂部肌肉负荷很重的工作,可造成肌肉的Z板断裂,肌纤维的代谢物外流,直接刺激或引起水肿间接刺激神经纤维感受器而出现肌肉疼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此现象不复存在。(2)缺血 肌肉收缩时,由于内部压力升高而影响其本身血液循环,静态作业的等长收缩肌群更为突出。循环不良可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肌肉内pH值降低、许多酶的活性受抑制、APT合成减少,造成肌功能下降和肌肉疼痛,经常发生缺血,肌肉在形态学上和能量代谢方面都可出现累积性损伤。(3)能量代谢障碍:当肌肉的能量需要要超过能量产生时,肌肉痛即可出现;而肌肉的能量耗竭具有一定选择性,一些低阈的运动肌群特别敏感,这是一些从事静态作业而肌负荷并不高的人也出现肌痛的原因之一。椎骨退行性变 工作时颈部肌肉长时间等长收缩和棘突上.韧带长时间紧张的职业(如伏案工作),可因循环和营养障碍,造成肌肉劳损,棘突上韧带及关节囊松弛,使椎体正常结构失稳,继之椎间盘和椎骨的营养代谢障碍,最后导致骨赘形成。骨赘压迫邻近血管、神经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职业性颈臂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颈臂部的疼痛、僵硬、痉挛、麻木、感觉异常、活动受限,肌肉压痛,颈椎及肩关节骨骼、韧带退行性变等。因个体损伤部位及临床表现特点不同,常被诊断为颈椎病、颈肌肉紧张综合征、肩关节旋转套腱炎、肩关节炎、胸腔出口综合征、肌筋膜炎等。日本职业性颈臂综合征委员会,建议把职业性颈臂疾病分为5个临床级别:(1)Ⅰ级:仅有主诉,无临床所见;(2)Ⅱ级:患者颈、肩和前臂肌肉发硬和过敏;(3)Ⅲ级:即Ⅱ级症状加上诸如敏感、肌张力减弱和感觉过敏等临床表现;(4)Ⅳ级:除Ⅲ级的严重型外,尚出现腱鞘囊肿、自主神经系统障碍和脑力障碍;(5)V级: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严重障碍。本病客观诊断指标缺如,故诊断难度较大。尽管许多学者从肌电图频谱、神经传导速度、局部温度,血清中肌肉酶含量等方面进行许多探讨,但尚未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指标。临床只能根据职业史、现场功效学调查、结合症状及体征、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肌肉骨骼损伤综合判定。此类疾病治疗原则是避免患者局部肌肉骨骼的进一步损伤,以缩短恢复时间。具体措施为停止原工作,采用按摩、牵引、理疗、针灸、中药内服外敷等手段治疗,疼痛严重者可服用止痛剂。但上述治疗方法因无理想的控制试验来评价其治疗效果,故疗效不能肯定。职业性颈臂疾病的预防,应从劳动者自身保健、工作组织和功效设计等方面着手。让劳动者了解本疾病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诊治;采取有规律的工间休息,避免发生局部肌肉过劳;工作采取轮换制,避免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劳动强度,如伏案工作每天持续工作时间不应长于4h;键盘操作员击键率每小时应小于10000次,且每天总击键时间不长于4~5h;工作台等生产设备的设计符合功效学,使肌肉骨骼负荷减小到最低程度,如工作时肩外展角和头前倾角均小于30°;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肩颈臂部血液循环,防止或延缓局部组织劳损的发生。客观诊断指标的缺如及评判标准的不一,使许多资料难以进行比较,因此制定科学的流行病学调研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从生理、生化及影像学等角度寻找客观诊断指标,制定统一的诊断、分级标准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案;研究制订局部肌肉负荷客观指标,以及该指标和功效学有关指标与此类疾病的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将是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 Hegberg M.Int.Arch.Occup.Environ.Health,1984;53:2692 Hegberg M,Wegman D H,Br JInd.Med.,1987,44:6023 鲁锡荣.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0,4:1964 朱启星.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0,8(6):3635 朱启星.职业医学,1992,19(2):68(安徽医科大学朱启星副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