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眼库技术
释义

【眼库技术】
 

角膜病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角膜移植是公认的角膜病患者脱盲最有效的方法,眼库和角膜保存技术是开展角膜移植的物质基础,角膜保存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角膜移植术的发展。

1908年普兰基(O.Plange)主张把角膜材料存放在生理盐水中,1934年托马斯(J.W.T.Thomas)提倡在消毒橄榄油中储存角膜,但对角膜保存技术均未进行深入研究。1935年费拉托夫(V.P.Filatov)率先采用尸体眼球作为角膜移植供体,并将眼球摘除后在冰箱冷藏,然后用于移植,创立了最原始的眼库技术-湿房保存技术。学者们公认人角膜组织在湿房内保存的最大有效时限仅为死后48h,时间再长,角膜内皮细胞即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损害,活性密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发生原发性供体衰竭的危险性较大。从而各国学者竟相研究角膜保存方法。

1944年佩顿(R.T.Paton)在美国纽约建立了第1个眼库,1963年成立了全美眼库学会,美国至今已有100多个眼库,每年收集尸体眼球4万多个,进行角膜移植2.5万人次。1982年中山医学院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第1个眼库,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也相继建立了眼库。1984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眼库协会,已有许多国家参加,中国上海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和北京同仁眼库已成为该协会的会员。

角膜保存技术是重要的眼库技术。1911年马吉特(E.Magitot)证明保存在血细胞溶解的血清中角膜能维持透明20d以上。1968年斯托克(F.W.Stocker)将人角膜保存在受者血清中100h,移植植片仍然透明。用血清法保存角膜,有时很难避免血清来自肝炎患者,且角膜内皮细胞活性逊于湿房保存者,目前已基本废弃。1973年萨默林(W.T.Summerlin)开始用器官培养保存角膜,1974年杜尔曼(D.J.Doughman)用器官培养人和动物角膜4周以上,细胞仍保持活性,用该法贮存35d的角膜成功地用于人角膜移植。1984年林斯特龙(R.L.Lindstrom)用伴有硫酸软骨素的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虽然保存时间较长,但因技术过于复杂而难以普及。1974年麦凯里(B.E.McCarey)和考夫曼(H.E.Kaufman)发明M-K液保存法,提供了内皮活性较好、保存时间较长的角膜材料,改变了眼库的面貌。此法保存的兔角膜内皮至少9d仍保持正常,贮存140h的人角膜已成功地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但实验尚未证明M-K液保存角膜的功能优于湿房保存。美国大部分眼库用以该法保存72h或更长时间的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77年朱自忠用以Hank氏液为主要成份的含有小牛血清的营养液保存角膜。1981年马镇西以5%低分子右旋糖酐代替小牛血清,10只兔角膜保存10d,台盼蓝染色内皮细胞活性均在70%以上,保存1~11d的32个角膜行穿透性移植后3周内植片透明率为96.9%,1~3年透明率为68.8%。1981年谢立信用人脐带血清营养液保存角膜也成功用于临床。1985年考夫曼在M~K液的基础上发明了K~液保存法,是保存方法的又一进展,用硫酸软骨素取代M~K液中的右旋糖酐,临床结果揭示K~液中的角膜至少可保持2周,保存16d的角膜临床上也获得满意结果,K~液保存的角膜比M~K液略厚,且有极轻微的混浊,但无损于角膜内皮健康及内皮“泵”的机能,也不会给术者带来任何妨碍,在4℃K~液中保存的角膜至少18d内不会因为保存而比新鲜角膜更易受真菌感染。1989年拉斯(J.H.Lass)认为用CSM基质保存角膜可减轻角膜水肿。K~液及CSM基质保存角膜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能促进上皮细胞分裂,1982年法布里桑特(R.Fabricant)和1986年雷蒙德(G.Raymond)等认为EGF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再生,近来许多学者在原保存基质中加入EGF可使保存的角膜质量更高。

早在1938年贝兹洛娃(M.A.Bazhennova)用冷冻于-20℃的角膜培养出角膜细胞,以后不少学者从事冷冻保存角膜的研究,但均未成功。1949年波尔基(C.Polge)发现甘油的冷冻保护作用后,深低温保存角膜才获成功。1954年伊斯特科特(H.H.G.Eastcott)用冷冻保存的7个角膜行穿透移植后,2个透明,3个部分透明,板层移植则全部成功。1959年洛夫洛克(J.E.Lovelock)用二甲基亚砜(DMSO)代替甘油作冷冻保护剂,对细胞具有更好的防冻作用,1963年被史密斯(R.E.Smith)用以保存角膜。1965年卡佩拉(J.A.Capella)和1967年奥尼尔(P.O’Neill)分别发明了各自的深低温保存技术,在国外一些大的眼科中心一直沿用。卡佩拉随访了弗罗里达(Florda)大学所作的585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有78%的深低温保存角膜和80%的新鲜角膜移植后随访6月至5年均保持透明。1976年伯恩(W.M.Bourne)报告1964~1974年用冷藏法保存的角膜片移植380例均获成功。1985年舒尔茨(R.O.Schultz)也证明深低温保存的角膜内皮细胞能长期存活。中国1985年邱孝芝用Capella法冷冻保存角膜做15例穿通移植取得较好效果。1986年王传富简化了Capella的4步法为2步法,用冻存平均108d人尸角膜行穿透移植35眼,经1.5~28个月随访,22眼透明,6眼半透明。多数学者认为深低温保存活角膜组织,保存期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移植后,透明率与新鲜角膜相仿,是眼库保存角膜的一种理想方法。

快速而可靠地评价内皮细胞活性在移植前是必须的。1966年卡佩拉和考夫曼用组织化学酶染色法评定内皮细胞活性,此法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70年斯托克提出更适用于临床的台盼蓝染色法。台盼蓝与茜素红联合染色既能准确计算损伤与非损伤细胞的比例,还能较好鉴别细胞损伤的情况。1974年伯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评价实验中的内皮细胞活性;同年杜尔曼用扫描电镜检查器官培养10~21d的角膜,证明内皮细胞有活性。1976年布雷斯林(Breslin)用温度逆转试验评价M-K液保存角膜的内皮活性。自从1968年莫里斯(D.M.Maurice)设计制成镜面反射内皮显微镜后,1970年霍弗尔(Hoefle)在角膜移植术前用以上方法检查眼库中人眼的角膜,1976年伯恩和考夫曼简化了仪器,使之能在大多数病人中快速常规检查角膜内皮并可照相,放大200倍,成为评价内皮细胞活性和密度的常规检查方法。

开展角膜移植最重要的一环是角膜材料的选择。从年龄上来说,5~55岁猝死者的角膜最为理想。3岁以前的角膜组织较成人的柔软,曲率半径较小,术后容易发生植片的前突而形成高度近视,故可用于高度远视和无晶体眼的穿透移植。采集时间原则上在死后尽快地摘除眼球或原位采取角膜,国外大多数眼库不允许把采集时间超过6h的供体组织用于移植手术。采集时间的临界值因尸体存放的条件而异,1973年谢拉德(E.S.Sherrad)指出,如死后任凭角膜在尸体原位且在相当于体温的环境下存放12h,内皮细胞可全部灭活,莱因(Reinin)等研究认为,温度每降低10℃,代谢率可降低一半,存活时间加倍延长,按此标准,27℃时可存活12h,17℃时存活24h,7℃时可存活48h。从死因考虑尚缺乏一致的标准,1981年史密斯指出关键是要有活性的内皮、健康的基质和上皮。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败血症、梅毒感染和以前有血清阳性肝炎患者角膜不能作供体,大部分眼库废弃了死于变性的神经系统病和慢性病毒性病的病人的眼作为供眼,关于癌瘤病人可否作供体意见不一,但50%~80%的眼库不予采用。1986年萨拉达恩(S.Z.Salahuddin)首次从来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抗体阳性的无症状患者且在M~K液中保存7d的角膜上皮细胞中发现有HIV存在,同年多尔斯(S.Doroz)从症状明显的AIDS病人角膜中也分离出HIV,尽管迄今尚未发现通过角膜移植发生AIDS病或血清抗体阳性转化的证据,但角膜受体仍承受着感染HIV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潜在的供体进行迅速的HIV血清学筛选是一合理谨慎之举。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角膜保存法的研究必将进入更高、更新、更理想的阶段,广泛成立眼库,制定眼库医学标准亦是当务之急;筛选供体及供体角膜的技术同角膜移植的发展和普及同等重要;为临床角膜移植和实验研究提供角膜内皮活性好、保存时间长且方法简便经济的角膜保存方法的研究将大有发展前途。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魏文斌主治医师撰;李志辉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3: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