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热带气象学
释义

【热带气象学】
 

拼译:tropical meteorology
 

研究南北纬30°之间地区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的一门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热带地区(30°N~30°S)约占全球面积的一半,是全球大气运动的热量、动量和水汽的主要源地。热带大气环流系统既与中高纬度环流系统有明显差异,而且又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不仅地处热带的国家,即使地处中高纬度的国家在制作较长时效的天气预报时,也必须考虑热带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变化。热带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与变化不但影响热带地区,而且也影响中高纬地区天气,直接影响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热带气象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经济意义。

热带气象学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15世纪末,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贸易航线上已注意到季风的变化。17世纪30年代,哈得莱(Hadley)发现热带信风环流,并对其作了科学的解释,提出了哈得莱环圈的概念。中国也早在唐、宋年间就有关于“台风”和“飓风”的记载,一些文学家(如苏轼等)还记述了季风现象。对于有关热带气象的研究,中国起步较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竺可桢、涂长望、李宪之先后对台风、季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较系统地开展热带气象学研究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40年代,美国里尔(Riehl)发现东风波,提出东风波天气模式,并首先在热带大气环流和热带天气分析等方面作了许多研究,于50年代写出了第1本《热带气象学》专著。60年代,郭晓岚提出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查尼(Charney)等提出第2类条件不稳定理论(CISK),开创了台风动力学的研究,推动了热带大气动力学的发展。70年代初,雷梅奇(Ramage)发表《季风气象学》专著,较全面地总结和论述了季风问题。70年代末,克里希纳穆蒂(Krishnamurti)出版《热带气象学》一书,全面总结和评述了热带气象学的各个领域研究成果,反映了70年代以前热带气象学的进展。此外,弗洛恩(Flohn)对热带大气环流的研究,皮叶克尼斯(Bjērknes)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柳井迪雄对热带波动的研究,格雷(Gray)对热带气旋的研究等,均对热带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这期间,中国叶笃正和陶诗言对热带大气环流的研究,谢义炳对热带波动和湿斜压大气动力学的研究,高由禧对东亚季风的研究,黄士松对副热带高压的研究,朱抱真对东南亚和南亚大气环流和天气的研究等,都对热带气象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联寿和丁一汇在70年代末出版的《西太平洋台风概论》,是迄今最全面阐述台风理论和预报的专著。

在20世纪60~70年代,在热带地区还相继开展了多次国际综合观测试验,其中包括国际印度洋考察(IIOE,1963~1965),考察了西南季风及其天气系统;莱恩群岛试验(LIE,1967),重点研究热带辐合带及其对流系统;大西洋信风试验(ATEX,1969),研究大西洋10°N附近的信风能量收支;巴巴多斯海洋与气象试验(BOMEX,1969),研究巴巴多斯岛东部洋面的扰动和无扰动信风及海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大西洋热带试验(GATE,1974),主要研究积云与热带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气团变性试验(AMTEX,1974~1975),研究西太平洋的冲绳岛附近洋面的气团变性问题;国际季风试验(MONEX,1979),研究印度洋和南海地区冬夏季风以及西非季风的活动。70年代后期在国内低纬度地区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气象实验,一是1977~1980年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实验,一是1979年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通过这些试验,为热带气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促进了热带气象研究的深入开展。

80年代以来,热带气象学再次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并成为大气科学的一个前沿学科。近年来在热带地区继续进行了多次国际综合观测试验,例如1987年的澳洲季风试验(AMEX)和赤道中尺度试验(EMEX),1987年的台湾地区中尺度试验(TAMEX),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进行的台风业务试验和特别观测试验,以及1985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TOGA)等。通过对一系列热带观测试验资料的分析,揭露了许多新事实,建立了一些更可靠的概念模式。80年代集中对MONEX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变动规律,以及其结构和变动机制,尤其是对东亚夏季风和南海冬季风的结构及其活动规律有不少新发现,提出了新认识,1990年初陈隆勋等发表的《东亚季风》专著就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最新总结。70年代在热带大气环流研究中发现的30~60d低频振荡(也称季节内振荡),自80年代以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观测事实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揭露了热带大气中季节内振荡的结构和活动特征,对其振荡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例如李崇银提出的移动性CISK波、刘家铭的移动性波动-CISK和张智北的CISK-Kelvin波等理论,同时还揭示了这类振荡同厄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梁必骐发表的《热带大气低频振荡》(1990)和李崇银的《大气低频振荡》(1991)较全面地评述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80年代对于积云对流及其反馈作用的研究所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揭示出积云对流内部气流的结构,给出了热带飑线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概念模式,许多研究表明,积云对流活动不仅直接影响热带地区的中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而且通过其加热反馈可以激发热带低频振荡,可以影响全球大气运动。热带海一气相互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研究揭示了热带海洋状况对大气运动的重要影响,热带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动量交换过程和物理机制,尤其是海气耦合的数值模拟,已成功地模拟出一些海气作用的物理过程和现象,显示出对行星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ENSO事件等研究的能力,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海一气界面上的蒸发与海温相互反馈和风应力的作用,可能是导致ENSO形成和演变的重要物理过程。此外,对热带气旋的结构、发生发展、移动及其预报,中低纬大气遥相关、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热带平流层大气准两年振荡(QBO),以及热带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梁必骐等于90年代出版的《热带气象学》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热带气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在70年代以来对热带气象研究的主要成果。

热带气象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是:(1)季风环流及其扰动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季风低频振荡和超低频振荡以及季风动力学的研究;(2)热带气旋等热带扰动的结构、发生发展和移动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报研究;(3)积云对流及其反馈机制的研究;(4)海气耦合模式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5)中低纬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6)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7)热带边界层动力学的研究;(8)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机理以及ENSO发生机制及其预报研究;(9)热带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10)热带过程对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今后,在热带地区将发现更多的新的观测事实,将对一些热带过程和天气系统提出更可靠的概念模式,对季风和热带气旋等环流系统的形成机制、积云对流反馈机制和热带环流异常机理将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季风动力学、台风动力学和积云动力学等都将有新的发展,将建立适用于热带的海气耦合模式和可用于业务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从而促进热带天气预报的发展及预报水平的提高,热带气象学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 Riehl H. Tropical Meteor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54. 1~392

2 Krishnamurti T N. Tropical Meteorology. Geneva: WMO -No. 364, 1979.1~428

3 梁必骐,等.热带气象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1~383

(中山大学梁必骐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7 3: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