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烟蚜 |
释义 | 【烟蚜】 拼译:myzus persiicaes 属昆虫纲同翅目蚜科,分布全世界,已记载的寄主植物为324种。烟蚜主要为害蔷薇科、十字花科和茄科等科植物,是烟草主要害虫之一。烟蚜刺吸汁液,阻碍烟株生长;分泌蜜露,污染烟叶;传播病毒,导致烟草花叶病发生。烟蚜的形态和生活周期极为复杂。成虫有翅或无翅,两性卵生或孤雌胎生,不完全变态。在生活史中可出现干母、干雌、性母、性蚜(雄蚜和产卵雌蚜)、有翅迁移蚜和无翅孤雌胎生蚜等,它们形态各异,体色多变。其中性蚜是全年中唯一的两性卵生世代。 1925年,E.M.Patch首先认为烟蚜的真正第1寄主是桃树。1953年,李显荣等观察烟蚜可在桃、李、樱桃、梨及柿等多种果树上产越冬卵,但只有产在桃树和山桃树上的越冬卵孵化出来的干母才能成活,因而也认为只有桃树和山桃树才是烟蚜真正的第一寄主。烟蚜不仅可以在桃树上以卵越冬,还可在许多蔬菜和杂草上以孤雌胎生蚜成虫及若虫越冬,前者称全周期型蚜,后者称不全周期型蚜,为害烟草的烟蚜主要来自桃树上的全周期型蚜。接种研究资料表明,在桃树上的全周期型蚜和在蔬菜上的不全周期型蚜,在形态上虽然难以区别,但食性有显著不同,前者可以为害烟草,后者不能为害烟草。所以,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生理型,对此,后人似乎未作更详细的研究。烟蚜为害,除直接降低烟草产量和外观质量外,还严重影响烟草的内在品质。Dominich(1949)和Walter(1949)同时报道,受蚜害的成熟烟叶,叶缘组织呈火烧状,叶面颜色则呈未成熟叶的黄色。Feistein(1951)和Baron(1960)分别发现受害烟叶中烟碱和糖含量均显著下降。Cheng(1979)和Mistric(1979)比较全面地研究了受害的和未受害的烟叶烘烤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受害烟叶中的糖、总生物碱和酚类物质含量下降,而氮和淀粉含量升高。袁峰等(1990)报道,1~4级蚜害使得中上等烟下降比例分别为8.27%、41.15%、58.29%和73.60%,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9.39%、36.34%、54.14%和60.01%。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受害烟叶中的烟碱和还原糖含量下降,而总氮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同时磷和钾的含量也有所提高;并指出,烟叶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时,燃烧时会发出难闻的气味,且燃烧性能不良,用其卷制的成品烟味苦涩、辛辣。烟叶中还原糖含量不足时,会降低烟叶香气和刺激性。烟蚜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区而异。在中国不同地区每年发生24~40代不等。在中国黄淮(山东、河南)烟区,烟蚜以卵在桃树上越冬,在烟草上的为害期大约为4月底至8月中、下旬,其余时间则在桃树上或十字花科蔬菜上。在中国西南烟区,烟蚜终年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在这些地区,烟草上和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烟蚜则可以互相转移为害。一般在烟草上的为害期为3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烟草收完),其余时间则在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上。烟蚜在日本大隅群岛地区主要以孤雌蚜越冬,有翅蚜数量高峰期在4~6月和11~1月,7~10月种群数量处于低水平(Setokuchi,1983);烟蚜在美国加州花椰菜上,发生高峰期在秋、冬两季,且以秋季最多(Trumlle,1982)。烟蚜的发生与环境关系密切,繁殖最适温度为24~28℃,适宜温区为7~29℃,适宜相对湿度为40%~80%。在中国云南,烟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74℃,有效积温为133.7日度。美、日、印、埃及等国研究桃树、花椰菜、萝卜和马铃薯等植物上的烟蚜种群动态及其数学模型,涉及的因素有寄主数量、植株发育状况、病原生物和小气候条件等。Tamaki等(1980)在田间笼罩中观察高温对烟蚜种群动态的影响,作出烟蚜种群动态生长模型。陈家骅等(1990)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烟蚜在烟草上的种群动态。另据研究,烟蚜全周期型的和不全周期型的有不同的耐寒性,在5℃及10℃低温中,不全周期型的比起全周期型来的,死亡率低,繁殖率高。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烟蚜在烟地分布,种群密度低时为聚集分布,密度增长后逐渐转为随机分布。有多种估计烟株上有蚜株率和蚜量的方法,其中较为简便的方法是序贯抽样法。陈永年等(1990)建立了烟蚜无翅成蚜加若蚜的序贯抽样方程:d0=55·564n-62·32(下线);d1=55·564n+62·32(上线)。式中d为累计数虫数,n为取样单位数(株)。当累计虫数为d0或以下时不必防治,而为d1或以上时则要防治,若介于两线之间则应继续调查。Petitt等(1982)和Singh(1983)分别详细研究了蚜量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及防治阈限。袁峰等(1990)报道,平均每头蚜虫对烟草造成的损失率为0.0498%,并提出中国陕西渭北烟区烟蚜的化学防治指标为20头/株。但他又认为,这个值应随着用药种类、烟叶价格、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有人提出为40头/株。烟蚜经济阈值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有争议的问题,因为烟蚜在传播病毒方面,只要有极少量的有翅蚜就能造成大片花叶病,使烟草蒙受重大损失。所以有人提出,根本解决烟蚜的办法是不让有翅蚜接触烟株。烟蚜能传播107种植物病毒病,已发现能传播的烟草病毒有7种,它们是烟草蚀纹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烟草斑驳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烟草萎蔫病毒和烟草缩脉病毒。其中以黄瓜花叶病毒为害最为严重,有人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严重度与有翅烟蚜数量呈正相关。筛选和培育烟草抗蚜品种是昆虫学家们又一感兴趣的问题。Joshi(1978)发现烟草属中4个种(Nicotiana gossei;Nbenthamiana;Nrepanda和Nnesopltila能引起烟蚜大量死亡,而N.tabacum却使烟蚜数量迅速增长。R.C Thurton,和L.G Burk,等也发现,N.gossei和同属的11种对烟蚜有抗性,而N.sylvestris是感蚜种。Johnson(1980)在800个烟草(N.tubacum)品种中,找到33个抗蚜品种。Burk和Dean曾把既抗病又抗蚜的野生种N.gossei作为亲本将其抗性合到栽培烟草品种中去,结果F1代杂交种的抗蚜性表现介于两亲本之间。但由于野生种和栽培种杂交存在着形态、品质和不育问题,因此要育成抗蚜的优质适产品种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烟蚜的防治研究,已由单一的药剂防治研究转移到综合防治研究。美国北卡州烟区已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蚜防病的综合防治配套措施。中国应用银灰色地膜避蚜防病在许多烟区已取得成功。许多药剂筛选研究资料表明,抗蚜威是比较理想的杀蚜剂,它对抗性蚜药效突出,无臭味,在烟叶的残留量低,防治效果可达90%~100%。应用农业措施、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并协调化学农药防治烟蚜,是综合防治烟蚜的中心课题。烟蚜的研究是世界昆虫学文献中较为注目的内容之一,包括寄主、为害性、生物学、生态学、天敌种类、防治措施等各个方面,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因此,烟蚜的研究仍将会吸引着许多昆虫学家。种群动态和药剂防治一直是烟蚜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进一步的工作将是建立种群预测模型和发展新型无公害杀蚜剂。同时,还要研究烟蚜种群动态与烟草病毒病流行学的关系。筛选和培育烟草优质适产抗蚜抗病毒新品种更是有意义的课题。烟蚜的生理与生物型研究较少,但有人研究了烟蚜的体色遗传和染色体以及抗药株系染色体易位等问题,并通过处理已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株系。如果用当代遗传学的方法探索烟蚜产生多型现象的原因、传毒机制以及抗药性产生机制,这不仅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于研究防治烟蚜的新手段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 Baron R L,Guthric F E.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60,53:220~2282 Thurston R J Econ.Entomol.,1961,54:946~9493 李显荣,张广学,朱弘夏.植物保护学报,1963,2(3):297~3064 Johnson A W,J Econ.Entomol.,1980,73(5):7075 陈瑞泰.中国烟草,1985,3:366 陈永年,文礼章,潘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4):436~4437 袁锋,钱立信,等.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4):456~4598 张广学.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4):496~5039 文礼章.河南农学院学报,1992,18(Suppl.):462~470(湖南农学院文礼章副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