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榧树属植物
释义

【榧树属植物】
 

拼译:phants on torreya
 

本属植物共7种,为常绿乔木,属松柏目(或纲)红豆杉科,北美、东亚洲际间断分布。最古老的化石发现于英国和瑞典的侏罗纪地层中;中国东南部是榧树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不仅有原始种群,而且较进化的种群尚在分化繁衍。该属中产于美国的佛罗里达榧已濒临灭绝;中国的长叶榧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榧(榧树的栽培变种)为中国特有的著名干果。榧树属及红豆杉科在松柏类的分类系统至今尚有分歧。

1938年,阿劳特(Arnott)榧树属Torreya创立了,模式种为佛罗里达榧;1846年,Sicbold与Zuccarini将日本榧归隶于榧属;1854年,Torrey发表加州榧;1857年,Lindley代Fortune发表了中国东南部的榧树1899年,Franchet发表了巴山榧;1925年,陈焕镛发表了长叶榧;1927年,胡先对该属作系统研究,将榧树属分为榧组和皱乳榧组,并发表了榧树的4个变种和2个变型。1975年,郑万钧等在编著《中国植物志》(第7卷)时将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榧树从巴山榧中分出,发表了云南榧;1984年,Silba将巴山榧改为榧树的变种,并把云南榧并入巴山榧。

1904年,Robertson对加州榧做了一系列形态学研究工作。Coulter & Land在1905年报导了佛罗里达榧的配子体和胚胎发育情况,指出受精时雌配子体含400个以上细胞,体积很小;1940、1942年,田原正人研究了日本榧的胚胎发生情况,指出莲座胚普遍存在;同年,J.T.Buchholz对该属3个种进行胚胎学研究时认为受精后合子的原生质不是精子带去的,花粉无原叶细胞,具2个细胞;颈卵器小,没有腹沟核,不具套细胞,原胚在4个核时形成细胞壁,是一个高度特化的属;指出裂生多胚是该属的一个稳定的特点。T.Qinuma(1943.1948)认为,莲座胚起源于原胚顶部一个较小的细胞。唐锡华(1948、1953)最先对中国特有的香榧树胚胎学进行研究,指出只有一个颈卵器,没有套细胞,裂生多胚普遍存在等进化性状;同时认为从传粉到受精只3~4周时间,不具休眠胚。近期来王伏雄对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十分重视,支持和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协作进行研究,榧树属植物成为重点的研究对象之一,促使对该属的研究真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已有大量研究报导王伏雄等(1979)从胚胎发育和解剖结构讨论了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认为红豆杉科应作为松柏目下面一个科。不支持R.Florin把该科从松柏目分立为目的主张。汤仲埙等(1985、1986)对香榧的后期胚发育和有性生殖周期进行研究,指出后期胚苗端分化很迟,在结构上具下胚轴很短,有2个左右对称的分泌道,子叶很长的特点;有性生殖过程很长(31个月),在裸子植物胚胎发生中是罕见的。其次是原胚越冬(受精到幼胚要7~8个月时间)具休眠胚。这一点与唐锡华的研究结果不同。姚壁君等(1982)对松柏类叶子结构进行了解剖比较;胡玉熹等(1985)报导了香榧茎次生韧皮部结构和含晶纤维的发育;席以珍(1986)报道了榧树属花粉形态结构;施良、王伏雄(1988、1989)指出香榧整个生长周期中,苗端始终保持一定的分区形式,淀粉在苗端的分布消长也具分区特性;根据大孢子枝的发育和胚珠顶生的特点,建议把松柏纲分成两个目,一类是胚珠顶生的(如红豆杉科、罗汉松科),另一类是胚珠侧生的松柏类其他类群。何关福、马忠武等(1983、1985、1986)研究发现,该科各属中只有榧树属植物含有榧黄素;并从香榧叶子发现了一个新的二萜特征成分香榧脂;余象煜等(1986)鉴定了香榧假种皮蒸馏油和浸膏中含玫瑰醇、丁香烯等30种精油成分,已应用作日用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胡志昂等(1986)从种子蛋白多肽和针叶过氧化物酶探讨了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田荆祥等(1989)报导了香榧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的动态变化;史忠礼等(1973)从生理角度报导了种子完成胚的后熟作用的温度条件是10~20℃;黄友儒等(1982)对长叶榧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作了报导。陈祖铿、王伏雄(1990)从胚胎学的角度讨论了红豆杉科与粗榧科的亲缘关系。陈祖铿、王伏雄、汤仲埙(1991)对香榧的配子体、受精作用和胚胎发生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报导。香榧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树种,生产上存在结实不稳和生长周期长等突出问题,因此,应用研究也十分活跃。汤仲埙(1963、1983)对香榧间歇结实现象的研究揭示了雄株不足、授粉不良是结实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推广人工辅助授粉和合理配植雄株,已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汤仲埙(1983)报导了香榧的生态习性;汤仲埙、任钦良等(1988)采用根砧嫁接法嫁接香榧获得成功;郭钦标、任钦良等(1987)采用胚枝嫁接法嫁接香榧获得成功;童品璋等(1986)对细菌性褐腐病与香榧落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任钦良、汤仲埙等(1991)对香榧高接换种技术作了研究报导;王少甫等(1988)用同功酶测定香榧幼苗的性别。吴君根等(1985)的研究结果认为,香榧产量的年际波动主要是气候条件造成的。张才德等(1986)对香榧集中栽培区的资源作了调查并写出区划报告。

近期对榧树属植物的研究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以中国特有种和经济树种为研究重点,因此,研究工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对促进生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明显的作用;二是多学科协作研究,从外部形态生态和个体发育,到内部结构和生理、生化。实验手段也不断更新,如形态学的研究从光镜到电镜等。预计对榧属植物的研究将会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受精作用的研究很可能是一个热点;在应用研究中将环绕速生、早实、丰产为目标开展;采用高接换种来扩大良种香榧商品基地是一条经济而可行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Tahara M.Sci.Rpts.Tohokulmp.Univ.4th ser.Biol.1940,15:419~426

2 Tang S.H.Acta Bot.Sin.1948,2:269~275

3 汤仲埙.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63,365~366

4 郑万钧,傅立国.中国植物志(第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57~467

5 王伏雄,等.植物分类学报,1979,17(3):1~7

6 胡玉熹,等.植物学报,1985,27(6):569~575

7 席以珍.植物分类学报,1986,24(4):247~252

8 汤仲埙.植物分类学报,1986,24(6):447~453

9 Chen Z K,Wang F.H.Cathaya.1990,2:41~52

10 Chen Z K,Wang F H,Tang Z X.Cathaya.1991,3:53~64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香榧综合研究所汤仲埙高级工程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5 15: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