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林农轮作制
释义

【林农轮作制】
 

拼译:agroforestry rotation system
 

林农轮作制,是在同一地块上于先后不同的时间内交替进行林木和农作物的种植。这种耕作制的设想和建立是中国生态农业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混农林业的一种类型。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兴的概念。1977年国际混农林业研究会成立。1987年,中国林业部在江苏首次召开全国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

中国历来就有“林是农的屏障”,以林保农的思想。运用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两大作用促进已经地力衰歇、生态失调的地区恢复起来,而不走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宜的石油农业道路。林农轮作制的建立与推广的战略思想,就在于把森林的屏障作用体现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协调系统成员的关系,使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趋于稳定。

林农轮作早在原始的转移农业阶段就有实施,称之为轮歇栽培,即是在一块耕地上交替进行作物的种植和森林的自然恢复。但在种植作物时,利用自然肥力,一般2~3a地力即衰歇,然后撂荒,再经过10~20a或者更长时间,让其自然生长植被和森林,利用自然植被的生态作用和效益补充以恢复地力,重新达到系统的平衡。刀耕火种是轮歇栽培的一种方法,特点在于整地方式用火烧,耕种管理更为粗放。195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口从事刀耕火种工作,到1979年人数增加到4亿。

20世纪70年代后期,汪汇海(1979)、吴征镒(1980)、斐盛基(1986)、李昌政(1986)等对于刀耕火种和撂荒轮作从植被学科、土壤学科和水土流蚀等角度作过一些研究,认为刀耕火种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很少,虽然产出不高,但与投入相比,也要高于固定农业。因而在人少地多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恢复地力的原始耕作制仍然得以保存。提出,在现有的作物轮歇期中以人工用材林或经济林替代天然次生林或草灌群落,可促进地力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缩短耕作期之间的间歇,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无损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从促进地力恢复出发,提出选用豆科等具有根瘤固氮能力的树种。在中国云南省则有选用旱冬瓜、桤木、川滇桤木、黑荆树、圣诞树、铁刀木等树种的生产实例。1984年以来,曾觉民通过对植被和土壤的不同年度的系列变化研究,认为人工旱冬瓜林、黑荆树林、山毛豆林等对增加土壤的含氮量、积累土壤的有机质、改进土壤的渗透性、持水量、团粒稳定性及湿度状况,和对农田小区域与水域的水分循环都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在提供薪炭柴和绿肥、改良小环境的气候条件上也能创造广泛的生态经济效益。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加速种植作物与森林之间的轮换周期,由原来的农作2a、森林10a缩短为农作2~3a、森林4~5a。优先考虑造林树种的标准是:(1)具有根瘤固氮能力;(2)速生;(3)耐瘠薄,抗旱,向阳;(4)容易种植和繁殖力强;(5)具有饲料、薪炭、绿肥、水保等多种用途。

赖尔(Nair,1983)认为,撂荒地造林能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是:(1)落叶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2)养分循环效率的提高使土壤本身和肥料中养分的利用率提高;(3)生物固氮及无效养分的生物溶解(通过菌根和磷溶解细菌使磷溶解),以提高土壤肥力;(4)植株中养分循环比例提高可减少吸收层以外的养分损失;(5)组成系统的物种间相互补充作用,提高养分在物种之间的共同效率;(6)农林系统。成员间的吸收层不同;(7)在极端的土壤反应条件下,有机质的缓冲作用使养分释放有效化。

研究资料和实践表明,森林和农作的有效轮作,既能充分发挥林的屏障作用,创造多种生态效益,提高土壤肥力和系统的稳定性,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虽然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早已提出了生态系统工程概念,但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中国水热条件类型多样和树种资源丰富的特点,对于林农轮作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评价等等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特别对于生态环境复杂、生存条件较差、自然资源贫乏、交通闭塞的山区,如何建设立体化的农林轮作系统,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与安排等,值得特别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Worthington M K.Agriculture and Enviroment.1981,6:349~381

2 裴盛基.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南京),1985

3 李良政.热带环境与混农林业制.华南热作所(海南),1986.3~6

4 Aragon R V.IESAM Bulletin.1988,3(3):4~5

5 Budi Haryono,et al.ILEIA.1988,4(1):18

6 曾觉民.生态经济,1991,5:21~26

(西南林学院曾觉民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9 6:45:27